正文 第七大陸 -- 南極洲(1 / 3)

地理概況

南極洲位於地球南端,總麵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七大洲中居第5位。這裏是世界上氣候最寒冷、最幹旱、風力最大的大陸。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幹燥和風大,其年平均溫度為25℃,極端最低溫度竟低至89.2℃。它降水很少,每年隻有50毫米~200毫米,而且降水全都以降雪形式出現。整個大陸的年平均風速為每秒17.9米,甚至出現每秒幾十米到百米的暴風。南極洲每年分寒、暖兩季,4-10月是寒季,11月至次年3月是暖季。在極點附近寒季為極夜,這時在南極圈附近常出現光彩奪目的極光;暖季則相反,為極晝。太陽總是傾斜照射。

南極洲沒有土著居民,也沒有發現任何古人類活動的痕跡。直到現在,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他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無定居居民。

世界上最大的冰庫

整個南極大陸幾乎全部被冰雪所覆蓋,其冰蓋麵積比整個歐洲的麵積還要大,因而這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冰庫。

南極大陸冰層的平均厚度有1880米,最厚達4000米以上。大陸周圍的海洋上有許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它的冰蓋體積有2400萬立方千米之多,占世界淡水資源量的70%。在南極洲愛德華七世半島與羅斯島之間的羅斯冰架是世界上最大的冰架,它寬約800千米,向內陸方向深入約970千米,麵積約52萬平方千米,幾乎與法國同樣大小。羅斯冰架是覆蓋在南極大陸的巨大冰蓋伸向羅斯海所形成的,現在它還在不斷地移動。

資源豐富

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多種,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鉑、鈾、鐵、錳、銅、鎳、鈷、鉻、鉛、錫、鋅、金、鋁、銻、石墨、銀、金剛石等。它們分布在東南極洲、南極半島和沿海島嶼地區。如維多利亞地區有大麵積煤田,南部有金、銀和石墨礦,整個西部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均很豐富,查爾斯王子山發現巨大鐵礦帶,喬治五世海岸蘊藏有錫、鉛、銻、鉬、鋅、銅等,南極半島中央部分有錳和銅礦,沿海的阿斯普蘭島有鎳、鈷、鉻等礦,桑威奇島和埃裏伯斯火山儲有硫磺。

根據南極洲有大煤田的事實,可以推想它曾一度位於溫暖的緯度地帶,才能有茂密森林經地質作用而形成煤田,後來經過長途漂移,才來到現今的位置。

南極洲腹地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那裏僅有的生物就是一些簡單的植物和一兩種昆蟲。但是,海洋裏卻充滿了生機,那裏有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綿,大海裏還有許許多多叫做磷蝦的微小生物,磷蝦為南極洲眾多的魚類、海鳥、海豹、企鵝以及鯨提供了食物來源。氣候嚴寒的南極洲,植物難以生長,偶爾能見到一些苔蘚、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島嶼附近有鳥類和海獸。

探索南極洲

一般認為,南極大陸是法國的杜蒙·杜維爾在1840年1月18日發現的。而由於有“日界線”的關係,這種說法也頗有爭議;而第一個到達南極極點的人是挪威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以及他的隨行人員,到達時間是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的主要對手羅伯特·斯科特也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在回程的時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於饑餓和極度的寒冷而死亡。之後,還曾經有七隊探險隊利用陸上交通到達南極。以到達時間排序,他們分別為是阿蒙森、斯科特、埃蒙德·希拉裏、維維安·福克斯、安特羅·哈沃拉、克瑞裏和費因斯。為了紀念阿蒙森和斯科特,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於1958年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上建立,並永久性地為研究人員提供幫助。

攀登文森峰

文森峰位於西南極洲,是南極大陸埃爾沃斯山脈的主峰,山體長21千米,寬13千米。文森峰是南極洲的最高峰,海拔4892米。文森峰山勢險峻,且大部分區域終年被冰雪覆蓋,交通困難。這裏的氣候十分惡劣,夏季氣溫在40℃左右,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因此被稱為“死亡地帶”。

然而,科學家卻曾在文森峰發現了一些軟體動物化石,包括三葉蟲和腕足動物。這說明在很久以前,這裏曾經有生命存在,可見當時南極大陸的氣候很溫和。盡管文森峰被視為生命的禁區,但人們還是不斷地征服它。1966年,美國登山隊創下了首次登頂文森峰的記錄。1988年,我國的科考員也登上文森峰。

白色大陸

來到南極,最讓人印象深刻莫過於冰雪覆蓋下的滿眼白色。那些高達數層樓的冰山最令人震撼萬分,乘客們乘船在一座座晶瑩的冰山間穿過,仿佛置身於天然露天冰雕藝術館之中。雖然南極大陸全部被白雪覆蓋,但是南極並不隻是單一的白色世界,數以百計的冰山是藍瑩瑩的,在陽光下折射出深淺不一的豐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