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老子之學的主體特征之一,“上善若水,故幾於道”,水集“道”的所有特征於一身。老子將具備天性物性的“水”,與萬物之靈——人的心靈相結合,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問題,包含了作為人類行為準則的處世之道,而企業文化的管理離不開人類行為。在此節,我們深入剖析道家的“水”文化與企業文化管理的融合。
道家文化觀中的“上善若水”
2500多年前,在黃河之濱發生了一次偉大的對話,這次對話是中國文化中的大事情,它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哲學思維習慣,也影響了中國人崇尚的最高做人準則和理想人格目標。這次對話發生在中國兩位最偉大的先哲——中國儒教的代表人物孔子與中國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之間,是一次關於“水”的對話,這也是兩位聖人唯一的一次對話。
據傳,當孔子問及老子修身、治家、平天下之道時,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子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子迷惑不解,問老子水有何德可以作為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方法。老子看看孔子說:“最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永遠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是謙虛的美德。江河之所以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就是因為它們願意處於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的生命之源。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了,可水卻能穿透最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力量能超越於它。水也最不願意與人爭、與世爭,總是默默無聞。水也最有包容性,它可接納一切可接納之物,但自身卻保持潔靜。這是多麼偉大的德行,有了水的德行,我們就可以成為聖人了。”
備受後人推崇的《道德經》五千字都是圍繞上善若水及水的德行為中心展開記述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是老子記述的水的上善與謙下的品質。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上等的善就像水,最上等的德行莫過水的德行。水之所以作為善的形象比喻,是由水的性質和功能決定的。因此在這個總綱之後,老子又提出了兩大原則,一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隻講貢獻不講索取;二是水與眾不同,處眾人之所惡。前者以水的最大功能作為建立這個原則的依據;後者以水的最顯著的性格作為建立這個原則的基礎。
老子用水性來比喻上德的人格,他認為水是天地間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在老子看來,水最顯著的特性和作用:一是柔;二是願意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相爭。老子認為為人處世就應該保持這種心態和行為。“上善若水”,這是老子的人生態度,也是老子所倡導的處世哲學。其實,這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修身的最高哲學準則,在中國曆史上,有多少被喻為成功人士的名臣良相其實都是“上善若水”處世之道的忠實執行者。現在,大到治理國家,小到實現公司文化和諧共融,都應該向“上善若水”的精神學習,植入“水”的精神。
“七善”對於企業管理的啟示
老子提出“上善若水”這個觀點後,又明確提出“水”的七條準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七條準則是從水的七種特性引申出來的,是謂“七善”。我們通過研究中外企業的案例會得出一個結論:凡是成功的企業家所具有的素質和處世方式都離不開水的這七種特性。
居善地
水具有“居善地”的特性,是說水流善下而不居於高處,提示我們為人處世也應該學習水謙下自處的風格,要保持低姿態,定好位。在管理上也是如此,要平和低調,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權壓人。處於劣勢的水一旦遇到頑石,也會繞道而行,不會與強者硬拚,以柔克剛,反而順利通過。處眾人所不願處的惡劣處境,更多的是一種品格,那就是堅持。
那些不為人所知的“沉靜領導”,他們也具備水的“居善地”的特性。歸納起來,“沉靜領導”具有四大品格特征:低調、克製、謙虛和執著。低調、沉靜的領導之道,正是道家水文化之“謙下自處”的風格。低調不是簡單的領導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種低調的管理藝術。絕大多數的複雜問題,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遠離鎂光燈的人,通過他們謹慎小心、深思熟慮、踏實的行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一般來說,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高效做事、低調做人、實事求是、穩紮穩打,方為上策。低調做人,低調管事,更容易被人接受。“曲高者,和必寡;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人浮於眾,眾必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