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有人聽說我在信守佛道,修持奉行大仁大慈,就故意來罵佛,佛聽到罵聲,也不回答。等到那人罵聲停止了,佛就問他:“如果你用禮貌仁義對待別人,別人不接受,那麼,這個禮貌仁義是否還是回到自己身上來?”罵人的人回答說:“是的,是回到我自己身上來了。”佛又說:“現在你罵我,我不接受、不理睬,那麼你自己就招禍了,惡業就回到你自己身上了。這就像發出聲音就會有回聲,影子是緊隨著物體一樣,永遠也不會分離的,你罵我招禍造成惡業是永遠也不會免除的。所以,要言行謹慎,不要做惡事。”
釋家智慧故事
佛家講因果,凡事有因,必有其果,所謂因果報應,屢試不爽。
相傳,在印度被認為最賢能的國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羅,長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畫,麵如滿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歡親近他。這時候,住在王宮裏麵有一位年青的王妃,名叫低舍羅稀多,他對王子一見鍾情,常常找機會親近王子。
有一天,王妃低舍羅稀多,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就如癡如呆地將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訴了拘那羅王子,並且希望王子能夠接受她的愛。可是素來信奉佛法的拘那羅王子,他知道她是父王的妃子,跟母親是一樣的。雖然他的年紀還輕,但識事懂理的王子,絕不會做出顛倒倫理的事來。所以,當美麗的王妃對他表示愛意的時候,王子根本無動於心。他不但沒有接受他的愛情,更好言地勸告她,不該有這樣的想法。然而癡情的王妃,得不到願望,也就惱羞成怒,生起怨恨心,不顧一切,指使惡人,將拘那羅王子的雙眼挖掉了。並且給殺死了。
當大家知道了這消息的時候,都覺得奇怪。生性善良的王子,為人又是那麼親切友愛,為什麼會得到這樣不幸的果報?因此,大家都來請教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尊者,尊者回答道:
“很久以前,在波羅奈國的地方,有一個獵師,他專門打獵為生。有一年的冬天,他又到山中去打獵,在這兒,他發現在一個窟洞裏,住著很多的花鹿,因此,他每天必在洞口獵取一隻花鹿帶回家。先挖掉鹿的眼睛,然後殺死。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一批可憐的花鹿,統統被打盡了。”
由於以上這種殺生的因緣,他生生世世都受挖眼珠,又被殺死的果報。今日的拘那羅王子,就是當初的獵師。”
尊者的法語,增加大家對因果的信心。知道有如是因,才會感受如是果,這就是自作自受,誰也替代不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