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預防接種不能少(2 / 3)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並不是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時接種。例如,在服脊髓灰質炎糖丸的同時接種卡介苗或“百白破”類毒素混合製劑,非但不會影響免疫力的增加而且還可使反應不加重。但為了保證安全兩種或兩種以上疫苗不能同時注射在同一部位。

11.不同疫苗需要加強的時間不同

1歲內完成了幾種疫苗的基礎免疫後,孩子體內產生了足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這可以保證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免受這些傳染病的“騷擾”。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體內的抗體水平也會逐漸下降,不同的疫苗下降程度不同。因此有些疫苗需要在孩子1.5~2歲期間進行加強接種,有些疫苗要等到孩子4歲以後才需要加強接種。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疫苗需要在孩子1.5~2歲期間需要加強,接種的方法與基礎免疫相同。而到孩子4歲加強一劑脊灰糖丸,以後到6歲時再接種一次白破類毒素混合疫苗。另一種需要加強接種的疫苗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初次接種是孩子8個月時,間隔一年的時間則需進行加強接種一次,最好是在每年的4~5月份接種,因乙型腦炎的發病流行季節是在每年的夏秋季節,該疫苗在孩子6歲時還應在加強接種第二次。

12.哪些孩子不宜接種疫苗

每種預防疫苗均有一定的接種對象,不是任何孩子任何時候都可進行預防接種。在有以下情況時均不宜進行預防接種。

(1)傳染病恢複期,或者有急性傳染病接觸史而未過檢疫期的兒童不宜接種疫苗。此時孩子的免疫力可能比較低,若此時打預防針容易使孩子發生不良反應,有時會讓孩子病情加重。

(2)感冒、發熱的時候不能打預防針。此時若打預防針會使體溫升高,誘發或加重疾病。

(3)患哮喘、濕疹、蕁麻疹的孩子和有過敏體質的孩子不宜打預防針。這類孩子打預防針後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些致敏性較強的預防針(如麻疹活疫苗或白百破混合製劑等)會導致孩子過敏。

(4)有癲癇和驚厥史的孩子不宜打預防針。這類孩子如果打預防針,尤其是打乙腦或百白破混合製劑,可能會發生暈厥、抽搐和休克的危險;有嚴重佝僂病的孩子不宜用小兒麻痹糖丸。

(5)患急慢性腎髒病、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髒病、化膿性皮膚病、化膿性中耳炎的孩子,打預防針後可出現各種不良反應,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而影響孩子的康複。但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如果患有先天性心髒病,隻要心髒功能好就可以打預防針。

(6)預防接種期間,若孩子不舒服,有嘔吐、腹瀉和咳嗽等症狀時,在征得醫生的同意後可暫時不打預防針,待症狀好轉後再補打。

(7)近一個月內注射丙種球蛋白者也不宜接種疫苗。等身體恢複正常後即可進行常規接種。如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免疫缺陷則不能進行預防接種。

13.加強護理減少接種疫苗後的反應

大多數疫苗接種是不會引起嚴重反應的,但是由於體質不同,孩子在進行預防接種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反應。主要的有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發生過敏反應是很少的。

我們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減少預防接種後的反應呢?

為了保證安全、減少反應,各種預防接種必須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時候進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暫時不要接種。例如,發熱時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聯疫苗;腹瀉時不要口服孩子麻痹症糖丸;饑餓時不宜打預防針,以免發生低血糖等嚴重反應。

打針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讓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膽小孩子的緊張害怕心理。打針後2~3天內應避免劇烈活動,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潔衛生,不要用手搔抓。暫時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注射預防針後要加強護理。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過多。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多喝白開水,家長隨時觀察孩子接種後的反應。

14.什麼是接種疫苗後的正常反應

進行預防接種後孩子會有一些反應,有些是正常的,有些是不正常的。哪些反應是正常的呢?

(1)正常反應:打疫苗後出現低熱、針孔處紅腫和硬結等現象是正常的。這類現象一般會在在預防接種後24小時左右出現。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範圍又分為輕、中、重。輕的直徑小於2.5厘米,中度的在2.5~5厘米之間,超過5厘米為重反應,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接種部位反應較重的可引起鄰近的淋巴結、淋巴管發炎。

(2)處理:如果局部紅腫較重可以早晚進行熱敷,每次5分鍾左右(卡介苗接種後紅腫嚴禁熱敷)。要勤換內衣避免破潰後感染。如局部感染時可塗甲紫藥水。

這些症狀可通過熱敷或自行在一天內消失。如麻疹疫苗,大部分的接種者不會有特殊的反應,一部分人會有1~2天的局部腫痛,約5%的兒童接種後1~2周會產生紅疹,5%~10%的兒童在接種4~10天後發熱,輕的37℃~37.5℃,中度的37.6℃~38.5℃,39℃以上為重的。除此之外,部分孩子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戰,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以上反應一般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如果重度發熱可服用退熱藥。一般體溫恢複正常後,其他症狀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熱不退或有其他異常應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3)避免這類反應的措施:到正規醫療單位打疫苗,安全性是有保證的。一方麵正規醫院醫務人員有安全注射的意識;另一方麵兒童免疫接種過程可做到一人一針一管。另外,大部分疫苗是需要恒溫保存,不正規的醫療單位很難保證疫苗的保存質量。因此,給小孩接種疫苗一定要到政府指定的醫療單位。

15.什麼是接種疫苗後的異常反應

在接受預防接種後,少部分孩子可出現輕微的不良反應,其中有些屬於正常反應,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反應。

局部反應是在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熱、痛或局部淋巴結腫大。全身反應有寒戰、發熱、頭痛、食欲缺乏、嘔吐、腹痛等。這些情況一般都不需要治療。隻要讓孩子多喝水並減少活動,1~2天後這些反應都會消失。異常反應和上述一般反應隻是少數人發生,發生的多少與疫苗種類和接種者體質有密切關係。

(1)異常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或過敏性休克;神經係統變態反應;暈針。

(2)對策:異常反應的發生率雖然很低,但家長還是應該注意自己的孩子有無高度精神緊張及過敏體質。如果出現暈針或過敏性休克應讓孩子平臥,口服溫開水或糖水,頭部放低,還要采取相應的緊急對症處理措施。

接種疫苗後還可能偶合其他疾病。一種情況是被接種者正處於某一急性傳染病的潛伏期,接種後剛好發病;另一種可能是被接種者已患有某種疾病但臨床症狀不明顯,接種以後症狀表現明顯或加重;還有些慢性病人在接種後發生症狀加重或急性發作的情況。這一些情況統稱為偶合或誘發。偶合及誘發其他疾病是一種巧合,把這種情況與接種反應混為一談是不對的。

16.如何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疫苗

我們知道,有些疫苗是必須打的,但是還有一些疫苗是自願打的。對於自願打的疫苗我們需要如何選擇呢?

(1)當地是否出現某種傳染病流行。

(2)以前是否接種過。除了流感疫苗保護期隻有一年,其他大多數疫苗都有比較長的保護期,不必重複接種。

(3)是否屬於重點保護人群,如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的重點保護人群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7歲以下的幼童和體弱多病的人;甲肝疫苗重點接種人群是沒有感染過的兒童及餐飲業工作人員、經常接觸甲肝病人的醫務人員和經常出差、飲食衛生沒有保證的人。

(4)有無接種禁忌證,每種疫苗的使用說明書上都列有禁忌證,即哪些情況下不能接種。

(5)是否處於疫區,如出血熱疫苗,一般隻有生活在疫區和將要前往疫區的成人需要接種。

17.接種疫苗防病並非“滴水不漏”

常常有家長有這樣的疑問:給孩子打了疫苗,孩子就不會再得病了對嗎?

從原則上來講,預防接種的效果應該是不得病。從幾十年的預防接種的實踐來看,預防接種可以有效地控製許多傳染病。現在的孩子得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質炎等疾病的情況已非常少見。這不能不歸功於疫苗的廣泛應用。所以說,從總體上來說接種疫苗後應該不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