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人們看中一個人的學曆,認為學曆代表他的能力,但如果沒有了高學曆,就表示我們的人生將會灰暗嗎?不,學曆固然會影響我們一時,但不能讓它左右我們的人生。並不是所有的大人物都有過高的學曆,相反,有些人出身貧寒,卻完全靠自學成就了自己。
那些沒有高學曆卻自學成才的人比比皆是,從古至今,無不上演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羅丹,法國現實主義的大雕刻家,他出生於巴黎一個小職員家中,小的時候就喜歡繪畫,但因為專心繪畫荒廢了功課,從而被學校開除。十七歲的時候,羅丹報考了高等美術專門學校,但考了兩次都沒有成功。而羅丹並沒有就此灰心喪氣,後來,他受雇於雕刻家做助手。經過長期的苦學自修,終成一代大家。
羅丹是成功的,他的作品以形態逼真、描摹生動著稱,代表作有《思想者》、《夏娃》、《雨果半身像》等。同樣的一位藝術家蒲鬆齡,他七十一歲時才成為貢生,然而,在此之前,他並沒有讓不高的“學曆”拘束自己,近四十二年舌耕筆耘,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這些是說,學曆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而現在社會,如果去應聘,學曆是敲門磚,難道我們能在學曆這道門坎上被絆倒嗎?
我們固然有高的學曆是好,但如果我們的學曆很低呢?我們要就此抱怨嗎?我們完全沒有那個必要看不起自己。很多演藝界的明星,也大多是專科畢業,而有的同行學曆很高,為什麼他們不能成為明星呢?這顯然證明了一個道理,我們不能太在乎學曆,如果沒有高的學曆,就要充實自己的實力,歸根結底,實力是說話的唯一標本。
像愛迪生,美國大發明家,小學時就被退學;本傑明·富蘭克,美國十八世紀名列華盛頓之後的最著名的人物,是自學成才;匡衡,西漢著名的經學大師,小時候卻要“鑿壁借光”;範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年少時家裏很窮。所有這些,都說明學曆不能代表他們的將來,實力才能證明他們的一生。
如果我們沒有高的學曆,就坦然地接受這個現實吧,自學我們無疑不會成功。我們沒有必要羨慕別人是碩士生、博士生,那些名人、偉人往往不是那些恃才自傲的人物。隻要我們正確看待自己,勤學習,學有用的知識,就算一開始我們讓別人所瞧不起,當我們有了足夠的實力,並被外界所認可,那些曾經貶低我們的人隻會幡然醒悟對我們刮目相看。
智慧點燈
學曆並不能決定我們的一生,如果沒有高學曆,就讓學曆見鬼去吧!靠自學,我們也會成為一代大家,受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