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多吃蔬菜水果
中國人每天進食的新鮮蔬菜要比美國人多得多,而美國人雖每天攝入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係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
專家建議,要避免“上火”,首先要保持科學的生活規律,按時作息,定時定量進餐,不為趕時間放棄一頓,也不為一席佳肴而暴飲暴食。安排各種活動需適當而有節製,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免過度疲勞、抵抗力下降。
其次,多吃“清火”食物,新鮮綠葉蔬菜、黃瓜、橙子、綠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蘿卜對補充人體的維生素B、避免口唇幹裂也有很好的療效。此外,可以口服各類清涼衝劑,如夏桑菊衝劑、金菊衝劑等對“清火”也很有效。
在“上火”期間,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煙和熬夜,應注意保持口腔衛生,經常漱口,多喝水,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清火”藥物。如果“上火”症狀比較明顯,一周以上還沒有好轉,需及時到醫院就診。專家特別提醒市民,不要自己隨意服用一些“清火”藥物,因為有可能服用過度而適得其反。
當然,調整自己的情緒也非常重要。焦躁的情緒會“火上澆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的“火氣”。
另外,如果出現口腔潰瘍,病情比較嚴重且一周以上不見好轉的,應當及時到醫院診斷治療。因為口腔潰瘍並不一定是由於“火氣大”的緣故,可能是口腔潰瘍病原被病毒感染,也可能和激素以及遺傳有關。口腔潰瘍也被認為是身體變弱的信號,所以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若同時感到身體疲乏,就應檢查自己營養攝入是否均衡,休息是否足夠,並適量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二 粗糧
中國人喜食粗糧,而美國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粗糧是相對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麵等細糧而言的,主要包括穀類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以及各種幹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
1.吃粗糧及時多喝水 粗糧中的纖維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後盾,才能保障腸道的正常工作。一般多吃1 倍纖維素,就要多喝1倍水。
2.循序漸進吃粗糧 突然增加或減少粗糧的進食量,會引起腸道反應。對於平時以肉食為主的人來說,為了幫助腸道適應,增加粗糧的進食量時,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3.搭配葷菜吃粗糧 當我們每天製作食物時,除了顧及口味嗜好,還應該考慮葷素搭配,平衡膳食。每天粗糧的攝入量以30~60克為宜,但也應根據個人情況適當調整。
地方風味食品
玉米粒餅,玉米粒餅是選用新鮮的玉米粒加果醬製成。 ②淮陰玉米山芋粥,用二斤玉米放在煨罐中,放進漫過玉米頭的水,放進鍋內,利用煮飯後的餘火圍起來,約三、四小時即浸透,玉米因受熱吸足水份呈飽滿狀態,然後用水磨磨成糊漿。③濾漿鹹粥。
雲南包穀粑粑,雲南俗稱玉米為包穀。包穀粑粑是每年玉米成熟的季節用鮮嫩的玉米製作的一種風味小吃。蕎麥的吃法
三 植物油
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美國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人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
1997年曾進行的市場調查中發現,零售市場賣掉的食用油品中,有60%是色拉油、12%是葵花油、13%是老一輩人習慣用的豬油。10年後的今天,色拉油、葵花油和橄欖油,是現今家庭中最常用的烹飪油,橄欖油尤其炒得很熱,使用率大幅提升。但豬油卻越來越少用了。
到底該用哪一種油炒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要看小玉所用的植物油是哪一種?炒菜的溫度在幾度?如果用錯植物油炒菜,還不如用婆婆使用的豬油。
什麼是油的“冒煙點”?
中國人最常見的烹飪方式還是以煎、煮、炒、炸為主,青菜大多是用大火快炒,而且多數是使用玉米油或葵花油之類來炒菜,甚至炸排骨也是用這類植物油,這真是個嚴重的錯誤。為什麼呢?因為每一種油耐受的溫度不一樣,未精製的葵花油在107℃就開始冒煙變質了,如果拿來炒菜甚至炸排骨,會產生許多毒素。因此,在選用油品之前,必須先了解什麼是“冒煙點”。
每一種油的冒煙點(smokepoint,介於熔點與沸點之間)都不盡相同,任何油類隻要達到冒煙點以上,就會開始變質,甚至起火燃燒。所以,鼓勵大家不管炒什麼都加一點水來炒,因為水分會將溫度拉低到100℃左右。把這種加點水來炒的炒法稱之為“水炒”。所有的食用油類的冒煙點都在100℃以上,所以炒菜時隻要能把溫度控製在100℃,油就不會變質,吃了也不會有害。很多液態植物油如菜子油和葵花油,冒煙點都在107℃,通常用大火一炒,一下子就會超過冒煙點,開始變質,吃下這種油,對身體反而有害,但若是拿來涼拌東西就很好。
油的商品名稱非常混淆,例如,很多食用油是菜子油或是菜子、玉米與大豆的混合油,但廠商並不標示清楚,而常用“色拉油”這個名稱代替。其實,色拉油(saladoil)是一種通稱,凡是可以拿來涼拌沙拉的油就可以叫做色拉油。所以在還弄不清楚油種之前,最好先不要拿來炒菜。橄欖油、花生油和芝麻油的冒煙點約160℃,可以炒菜,但還是加一點水比較好。椰子油的冒煙點更高,在232℃,用來炒菜最適合,但是記得要買未精製的椰子油。所以,買哪一種油炒菜是一門學問,我特別整理了一份各種未精製油脂的冒煙點,提供給大家購買與烹飪時參考。
油脂的四種烹飪方式
我們可以把它們對應在涼拌、水炒、中火炒與煎炸四種烹煮方式。
適合涼拌(49℃以下)的油:除了常溫下是固體的奶油、豬油、椰子油和鱷梨油之外,幾乎任何食用油都適合。
隻適合水炒(100℃/212°F)、不可用中火炒的油:葵花油、紅花油和菜子油。亞麻仁油雖然也算,但因為營養價值太好了,建議生吃才不容易破壞它。
隻適合中火炒(163℃/325°F)、不適合煎炸的油:大豆油、玉米油、冷壓初榨橄欖油、花生油、胡桃油、芝麻油、奶油、豬油和馬卡達姆油。酥油是糕餅業者最常使用的油,因為是人造的反式脂肪酸,問題極為嚴重,堅決反對使用。另外,棉花子油通常用來做餅幹,由於對身體有毒性,會殺精子,也不建議食用。
可以用大火炒或煎炸(190℃/375°F)的油類:杏仁油、榛子油、椰子油、茶油和鱷梨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的耐熱點都在200℃以上,煎、炸都沒問題,但發現國內這兩種油都是用酸價高的原油再精製而成的,不符合我的“好油”標準。如果讀者可以找到未精製而香味濃厚的椰子油,建議把它當作煎炸油的首選。葡萄子聽說過去采收時會噴保鮮劑,容易殘留在油品中,這問題現在是否解決了並不清楚,所以暫時無法提供參考意見。
買對的油,用對的方式烹飪
油的學問真的很大。除了選對油品之外,是否經過精製,也是決定好油與否的標準。市場上出售的油品有許多障眼法,例如,隻加了一點橄欖油,就號稱是橄欖多酚油,其實是菜子油。而大部分廠商為了迎合人們喜歡大火炒菜的習慣,都把優良的進口橄欖油或其他食用油精製。這麼做其實非常可惜,因為精製過的油,就不能算是我們說的“好油”了。精製是現代油品的三大問題之一,
人們買到的植物油一般都是精製過的。拿精製油炒菜,又多了一道氧化的過程,等於錯上加錯,對身體更加不好。最正確的做法、能確保身體健康的烹調方式是,買未精製的橄欖油或麻油,來做中溫烹煮之用,若要炒菜或煎魚時,如果買不到好的椰子油或棕櫚油的話,寧可選用豬油、奶油或茶油。
因此所謂的“好油”,就是當你買到也買對了的時候,還要用對的方式去烹調,才能保持它原來好油的成分。所以用色拉油炒菜實在很冒險,炒菜一定要清楚所用油的冒煙點在幾度,將炒菜時的溫度控製在冒煙點以下,那就是安全的。現代人慢性病、發炎、過敏及婦科疾病毛病一籮筐,都和吃錯油有很大關係。
最簡單的用油方法
最簡單的用油方法,其實就是最好的方法。簡單來說,不要買精製油,買一瓶未精製的冷壓初榨橄欖油。青菜盡量用燙的方式烹調,燙好再拌橄欖油加點芝麻和調味料,就會很好吃。若要炒菜,可加點水降溫,用橄欖油還可以應付。盡量還是不要吃油炸物,非不得已時,可以考慮用椰子油或豬油。豬油最好用無汙染的。另外,除了食用油,建議亞麻仁油、深海魚油和海豹油。魚油記得要選購經國家有關部門檢驗合格且無重金屬汙染的。
四 豆製品
中國城鄉居民都喜食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美國人對此卻往往“敬而遠之”。
豆製品是以大豆、小豆、綠豆、豌豆、蠶豆等豆類為主要原料,經加工而成的食品。大多數豆製品是由大豆的豆漿凝固麵成的豆腐及其再製品。
豆製品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發酵性豆製品和非發酵性豆製品。發酵性豆製品是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經微生物發酵而成的豆製品。如腐乳、豆豉等。非發酵性豆製品是指以大豆或其它雜豆為原料製成的豆腐,或豆腐再經鹵製、炸鹵、熏製、幹燥的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腐絲、豆腐皮、豆腐幹、腐竹、素火腿等。豆製品的營養主要體現在其豐富蛋白質含量上。豆製品所含人體必需氨基酸與動物蛋白相似,同樣也含 豆製品有鈣、磷、鐵等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含有維生素Bl、B2和纖維素。而豆製品中卻不含膽固醇,因此,有人提倡肥胖、動脈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壓、冠心病等患有害者多吃豆類和豆製品。對健康群體而言,營養來源單一是不可取的,豆製品可以做為蛋白質的來源之一。豆製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