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1 / 3)

(一)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趨勢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馬克思恩格斯熱情支持、積極參加、正確領導了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鬥爭。他們總結了19世紀40至90年代的世界發展和國際工人運動、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尤其是1848年歐洲革命、巴黎公社革命和資本主義和平發展年代合法與非法的鬥爭經驗,以及建黨經驗,寫下了許多光輝著作,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他們圍繞“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這一核心,深刻地論述了資本主義發生和發展的規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的專政以及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等基本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的偉大功績,就在於揭示並闡明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在封建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它經曆了由家庭手工業的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大工業的三個發展階段。機器大工業的發展,使以生產資料使用社會化、勞動過程社會化和勞動產品社會化為特征的生產社會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但是,這種生產是在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的框架內實現的,兩者不可避免地產生對抗性的矛盾和衝突。社會化生產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內在的集中表現。這個基本矛盾,在階級關係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在生產上,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這兩種表現形式中運動著”,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正是這一基本矛盾“惡性循環”的結果。在日益發展的社會化生產力麵前,資產階級會被迫調整生產關係,以緩和或減輕經濟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是,無論是股份公司、壟斷資本,還是國有資本,都隻是資本主義私有製的新的轉化形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的曆史事實說明,這一矛盾的最終解決,隻能是用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資本主義私有製,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馬克思恩格斯還正確指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的實現創造著更加成熟的物質條件。這就是,一方麵是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占有,從而對政治統治、教育壟斷和精神領導的占有,不僅是多餘的,而且成為階級、政治和精神發展的障礙。另一方麵,資本主義又把大多數居民變為無產者,從而造就了完成社會變革的階級力量。因此,由於社會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新的經濟條件和階級基礎,建立社會主義公有製,生產資料歸社會占有,才成為可能,成為曆史的必然。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19世紀40年代時,馬克思恩格斯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趨勢,但以為資本主義滅亡為期不遠了,這種判斷又過於樂觀。1848年革命後,他們開始糾正原來的估計。1859年1月,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明確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是關於資本主義滅亡進程認識問題上的一個重要論述。根據科學社會主義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認識和把握資本主義的發展變化,必須把馬克思恩格斯的“兩個必然”思想同“兩個決不會”思想聯係起來,既要認清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又要認清這一曆史進程的長期性和曲折性。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能否變成現實,歸根結底要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成熟程度所決定。

實現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列寧認為,馬克思學說中的主要一點,就是闡明了無產階級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創立者的世界曆史作用。這是由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和它所具有的階級特點決定的。現代無產階級是大工業的產物,是同社會化大生產相聯係的勞動者,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因而是最有遠大前途的階級,是掌握未來的階級。現代無產階級的範圍,不僅包括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還包括腦力勞動無產階級,這為完成無產階級肩負的曆史使命創造了知識和人才方麵的條件。無產階級所從事的社會化大生產具有分工細密、高度連續性和協作性的特點,這使無產階級成為富有組織性、紀律性和團結互助精神的階級。作為雇傭勞動階級,無產階級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而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經濟上受剝削,政治上受壓迫,這種地位決定了無產階級是革命性最堅決最徹底的階級。無產階級的這些特點和優點是農民和手工業者等其他勞動階級所不具備的,所以,隻有無產階級能夠承擔根本變革資本主義舊製度、建立共產主義新製度的偉大曆史使命。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是在一國範圍內實現的,每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直接的鬥爭舞台在國內,首先應該把本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搞好。無產階級還要同其他勞動者結成聯盟,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成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軍。如果不能爭取到農民的支持,無產階級的鬥爭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

(二)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

無產階級要實現自己的曆史使命,必須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途徑。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

無產階級革命是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決定性手段,是推動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強大動力和杠杆。無產階級從它存在的那一天起就開始了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這一鬥爭經曆了由自發的鬥爭到自覺的鬥爭、由經濟鬥爭到政治鬥爭的不同發展階段。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和理論鬥爭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鬥爭的三種基本形式,其中政治鬥爭是指無產階級以奪取政權為目標的革命,這是無產階級進行鬥爭的最高形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革命發生和發展的最深刻根源在於社會內部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當舊的生產關係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會到來。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正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當這一矛盾發展到最尖銳程度的時候,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無法容納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時候,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才會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

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手裏奪取國家政權,上升為統治階級,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最根本的首要的標誌。

無產階級革命有不同的方式,采用暴力革命還是和平方式奪取政權,將取決於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取決於各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正確選擇。

無產階級革命是一場世界性的革命。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一個國家的單獨行為,也不可能是一種地域性的現象,而是一個世界性的曆史進程。他們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發展,主要是資本國際化發展帶來的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裏,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思想。這就是通常說的“同時勝利”論。

當然,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把他們的看法絕對化。晚年的馬克思恩格斯在預測歐美國家無產階級革命進程和特點的過程中,還熱切的關注東方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論及到東方國家無產階級革命道路的特殊性。他們認為,在西方革命的影響下,俄國這樣落後的國家,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製度的“卡夫丁峽穀”,而享用資本主義製度的一切肯定成果。這裏用“卡夫丁峽穀”的典故,意在說明落後國家在一定條件下超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可以避免資本主義製度所帶來的一切極端不幸的災難,而進入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十分強調實現這種可能性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一是必須以俄國農村公社的存在和發展為基礎,認為這是俄國社會新生的支點;二是俄國革命必須與西方無產階級革命互相補充。這是俄國土地公有製發展成為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三是必須有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引發、推動和積極支持,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勝利完成。馬克思恩格斯對東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道路的探索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