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理論(1 / 3)

(一)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科學體係

鄧小平理論,即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也是以這次全會為起點開辟的。鄧小平理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開始萌生並在實踐中完善和發展,體現了曆史邏輯和理論起點的統一。這一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曆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

鄧小平理論的內容十分豐富,黨的十四大報告把它主要概括為九個方麵:

第一,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二,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判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很長的曆史階段,製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第三,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判斷各方麵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第四,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隻能導致落後。

第六,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第七,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成長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幹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台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麵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的聯係,是關係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創造性的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製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製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鄧小平理論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體係。所謂理論的科學體係,簡言之,是指若幹相互聯係的基本觀點所構成的理論整體。構成理論的科學體係有三個要素:一是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貫穿於這個理論的各個方麵;二是有重點研究和解決的中心問題或主題。圍繞該主題解決的是基本問題,而不是枝節問題,是一係列基本問題,而不是個別問題;三是有相關的理論概念、範疇、原理等,它們具有內在的邏輯聯係,構成嚴密的整體,而不是零散的個別理論觀點、概念的拚湊和堆砌。鄧小平理論具備了科學體係的三個要素:一是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二是有研究解決的中心問題或主題,即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是圍繞這個主題形成相互聯係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基本觀點。因此,鄧小平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係。這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更加成熟,更加全麵。我們強調要從體係上把握鄧小平理論,並不是說這一理論就不需要發展了,它還會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這正是鄧小平理論具有科學性的重要體現。

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係,是貫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重大問題上,形成的一係列相互聯係的基本觀點,並且指導我們黨製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從而構成這一理論的科學體係。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麵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又是需要從各方麵進一步豐富的科學體係。

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係從邏輯結構上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理論精髓。這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它貫穿於鄧小平理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鄧小平認為,這是我國曆史經驗告訴的最重要的一條原則。

第二層次:理論主題。這就是要真正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

第三層次:基本問題。指帶有基礎性的重要問題,而且帶有係統性。這些基本問題就是黨的十四大概括的九個方麵。其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在哲學認識論方麵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是鄧小平理論在政治經濟學方麵的基礎;社會主義本質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鄧小平理論在科學社會主義方麵的基礎。

第四層次: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製定的,反過來,鄧小平理論又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黨所製定的一係列路線方針政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