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是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的生長點
科學社會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式的書本上的理論原則,而是在實踐中產生、受實踐檢驗、在實踐中發展的一門活生生的科學。人們對它的認識自然也將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而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也正在於它要求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研究它、檢驗它、修正它、豐富它、發展它。總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和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獲得一係列新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理論的基礎,是理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反過來,新的理論又會推動著新的實踐的發展。“現在一切都在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曆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新實踐,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獲得新發展的深厚土壤。首先,改革和建設的實踐,提供了認識社會主義的新環境、新條件,推動著人們的思想解放,有力地改變著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傳統認識不斷確立符合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主義新思想、新觀念。其次,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使科學社會主義的一般的、抽象的原則,變成為具體的、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社會主義實踐形式、實現形式,使社會主義更加符合實際,貼近生活。再次,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使社會主義日益擺脫“民族曆史”、地域疆界的局限性,消除社會主義傳統模式的封閉性,使社會主義順應“世界曆史”的大潮,更加具有開放性、流動性,日益體現出社會主義本身的科學性質。最後,改革和建設的實踐,是一個逐漸深化、全麵推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經驗、開拓創新的過程。量的積累達到一定階段就會產生質的突破,出現認識上的飛躍。所以,對社會主義的新認識,都是在改革和建設的新的實踐條件下催生和確立的。沒有改革和建設新的偉大實踐,就不會產生社會主義的一係列新認識,就不會產生鄧小平理論。
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經曆了三次曆史性的飛躍,現在正處在第三次曆史性飛躍的進程之中。在社會主義國家近50多年改革的實踐中,雖然蘇聯和東歐各國受挫而覆滅,但是中國卻在20多年來的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兩者相比,人們從中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在總結這些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人們正在實現對科學社會主義認識中的第三次曆史性飛躍,使社會主義在改革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新認識
科學社會主義第三次曆史性的飛躍,現在雖然還正處在逐步實現的過程中,但就現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和發展方麵來看,其內容已經極其豐富、廣泛,涉及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各個領域。
第一,糾正了否定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期性和發展中的超階段性的錯誤,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剛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基礎時就匆忙宣布它已經“建成社會主義”,麵臨的任務已是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這種把社會主義社會看成是短暫的、過渡性階段,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理論,否定了社會主義社會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曆史發展進程,從而也否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的階段性。這種錯誤的理論阻礙了社會主義國家正確認識本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製定符合本國國情的方針政策,多次導致出現“左”的、超越發展階段的錯誤,使改革和建設事業受到嚴重的挫折。
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期性和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化。普遍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決不是一個短暫的階段,它具有自身的基礎,具有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各個發展階段的相對獨立性。社會主義社會和它的生產關係本身有一個建立、發展、完善的曆史發展過程,因而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其間社會主義社會是可以而且應該劃分階段的。企圖超越社會主義曆史時期,迅速向共產主義過渡是沒有現實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隻有從本國實際出發,正確認識本國所處的曆史發展階段,才能製定出正確的發展戰略和符合實際的方針政策。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很多社會主義國家都曾經對自己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不同程度地作過調整。
中國共產黨在總結社會主義各國、特別是本國改革和建設經驗及教訓的基礎上,要求對中國的現狀要有一個清醒的估計和認識。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觀點。1987年黨的十三大全麵論證了這一理論。1992年黨的十四大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曆史階段,製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1997年黨的十五大更深入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和曆史地位,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科學回答了什麼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