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習俗性傳播方式以圖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已成為當代傳播業的努力方向之一。在整個社會傳播現象中,它具有基因性的意義。它受製於一定的曆史條件,並隨著人類社會生活諸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傳播習俗是在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習慣性、風尚性特征的傳播現象。在整個社會傳播活動中,傳播習俗具有基因性的意義。它受製於一定的曆史條件,並隨著人類社會生活諸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對於作為大眾傳播現象的新聞事業而言,合理地利用傳播習俗,有利於更好地為受眾服務,有助於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因此,合理地利用中國傳播習俗無疑是使得新聞傳播活動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
利用習俗性傳播方式以圖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已成為當代傳播業的努力方向之一。包括利用語言習俗、圖形符號習俗、色彩使用習俗和具有習俗性意義的傳播方式等等。
一、新聞傳播對語言習俗的利用
語言習俗是傳播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習俗包括方言、戲曲、歌謠、笑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等多個方麵。對語言習俗的利用在近年來的大眾傳播中表現得十分突出。這一點,首先集中地表現為對地域方言的利用上。
地域方言在一定地域形成,並且隻為特定地域的人們所習用,它是“跟標準語言有區別的、隻在一個地區使用的話”。對於特定地域的人們而言,方言具有使用便捷、表意充分、更適合於表達微妙的富於地域性特征的特定含義等特點,特別是方言是地域文化重要的承載體,因而對於特定區域的受眾具有天然的文化親和性,誠如語言學者肖賢彬先生所言,“方言情結往往和……文化認同聯係著”。因此,特定區域內的受眾對方言往往具有很強的親切感。
正因為地域方言對於特定地域的受眾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吸引力,所以新聞界早就注意到了對方言的利用。如西安《老百姓》報、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前辦的《邊區群眾報》等。
《老百姓》報創辦於1937年,田克恭先生在刊載於《西安文史資料》第18輯中的《李敷仁與〈老百姓〉報》中介紹,此報初為“16開一張的小小報紙”,不久改為四開報紙。報紙是當時西安師範和西安二中的西北教育界救國大同盟的成員醞釀創辦的,考慮到“當時全國沒有一種老百姓容易看懂、聽懂而通俗的報紙。於是……我們商量專為老百姓辦一個最通俗的小報……這是以宣傳民主為宗旨的一種通俗報紙,是要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辦成老百姓自己的報紙……《老百姓》出世後曾蜚聲國內外”。由於是辦給老百姓看的,這就有一個報紙語言要符合老百姓接受能力和習慣的問題,“報紙上的材料必須全部通俗化,否則就不能成為人民大眾的報”。如何通俗化?該報在編輯會議上專門就此做了一個決議。田克恭先生對此介紹道:
關於各欄文字應如何一律通俗化問題,在1938年8月31日的第三次編輯會議上“決議”的規定如下:(1)以陝西一般老百姓的語言程度為準,逐漸使之接近北方普通話。(2)務以陝西農村老百姓為對象。盡量采用土語方言,遇需要時(即他省人不易懂的)須於文後加以注解。(3)使用本省土語方言;可注出漢字,他省人看了能懂者為限。(4)盡量采用老百姓自己的前進語,發揮老百姓自己的前進語。(5)同人學習此種語言的方法如下:①注意現成的老百姓話。②注意流傳的民歌、民謠、民諺。③同人在文字方麵互相觀摩。(6)盡可能輸入現代流行術語,以提高老百姓語言程度。(7)盡量使用本地有力而活潑的成語,但須使他人能懂者。(8)關於選詞用字問題:①本為文雅字眼,但已為農村通用者,當無條件采用:如“斯文”人之“斯文”……。②普通語言中已有之字,而在陝西讀音稍異,但意義能懂者,則采用普通字,不必另用他省人不懂隻合陝西讀音之生字;如將“紮樣”即可寫成“怎樣”。③地方性特別強,他省人絕難懂之本省土語、文字應力避采用。
注意一下其中第(2)點、第(5)點的諸多規定,明顯是考慮到報紙主要發行地域的受眾群的符號及文體使用的習慣。《老百姓》報刊載的一些內容很能顯示這一點。對此,田克恭先生在文章中回憶說:
我的文筆笨拙,更不善於寫通俗的東西,所以當年給《老百姓》寫的材料少,現在僅殘存一篇題目是《新蓮花落——全民抗戰》(發表在1938年6月19日出版的《老百姓》),全文二十六行,現擇錄幾句於下:“小日本,真沒血,一心要把中國滅,去年七月七日戰端揭……天津失守過黃河,九省地土失的多……老百姓,逃不活,再不出門受折磨。要組織起來齊心救山河……殺得鬼子屁滾尿流不成軍……鬼子兵,怯了火,死裏逃生沒處躲……隻要軍民親熱大團結,都拚命,都流血,殺得鬼子裝了鱉!轉敗為勝把恥雪,八月十五大玩月,普天同慶興彩烈!”……《老百姓》第一版,通常有四欄:社論(原先是短評),七日抗戰,七日外洋大事。七日國內大事。這四樣經編委會議討論,決定用各種民間形式原原本本地來述來評。
據田克恭先生回憶,《老百姓》的通俗化,不僅在民間影響很大,同時也引起了外省報刊重視,例如在當時國民政府辦的中央政治學校新聞係出版的《新聞學季刊》上,說《老百姓》報的“內容文字皆十分通俗,直接深入民間,影響不小!”桂林出版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農村工作者》第十一期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學習陝西的農民讀物〈老百姓〉》,作出的評價是:運用方言,使農民聽起來十分親切;運用韻語,可以朗誦,可以歌唱;與農民生活聯係密切等等。從這裏的介紹可以看到,此處所謂通俗化,包括使用民間常用的文體形式(眉戶調、順口溜),也包括用群眾習慣使用的語言符號等。像其中提到的“沒血”、“怯了火”、“裝了鱉”等等這些詞彙,都是陝西民眾習用並且表現力相當強的語彙,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邊區群眾報》在辦報實踐中也非常注意學習民間方言,報紙上用了大量的陝北方言。
近年來在我國的廣播電視傳媒中出現了很多方言播出的節目。如北京電視台的《第七日》、重慶電視台的《霧都夜話》、杭州電視台的《阿六頭說新聞》、陝西人民廣播電台的《吃在西安》、陝西電視台的《說案》等。這其中,“《第七日》是以加工過的北京方言來說新聞的,隻是由於北京話本來就是普通話的基礎語言,而不可能形成明顯的衝擊力;但是重慶台1994年開播、至今已過十年的《霧都夜話》和2004年元旦杭州西湖明珠頻道推出的《阿六頭說新聞》,卻是用純粹的重慶話和杭州話做節目的。它們顯然衝破了規則,顛覆了傳統的播報主持方式,大膽地使用方言,不僅收視率可觀,更榮獲了‘全國百佳欄目’的殊榮。”以《阿六頭說新聞》為例,《阿六頭說新聞》是杭州電視台西湖明珠頻道2004年元旦推出的一檔用杭州話播報的新聞節目。欄目一經推出就在市民百姓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收視率節節攀升,創下了近年來杭州電視新聞欄目的收視新高。許多電視台前往欄目取經。據浙江在線新聞網站2004年10月30日報道,在由國家廣電總局和中廣集團主辦的以“創新·創意·製片人2004”為主題的中國電視界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盛大的製片人大會——200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視博覽會上,根據央視索福瑞的收視數據和專家、廣電主管部門的意見,從全國360個電視頻道的近千個欄目中評選出了“全國百佳欄目”,《阿六頭說新聞》名列其中。在頒獎大會上,《阿六頭說新聞》作為百佳欄目中特別優秀的12個欄目之一,與中央電視台的《開心辭典》、北京電視台的《第七日》、江蘇電視台的《南京零距離》等中央、省級欄目一起在會上發言。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高度評價這一欄目,認為《阿六頭說新聞》是一檔有新意、有創意、百姓喜聞樂見的好欄目。此前在北京召開的中國製片人圓桌會議上,《阿六頭說新聞》作為唯一的城市台代表進行了經驗介紹。聽完介紹後,中廣集團大型活動辦公室主任汪文斌認為《阿六頭說新聞》欄目“創造了收視奇跡”,把新聞的貼近性“做到了極致”;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教授認為《阿六頭說新聞》在“新聞趣味化方麵作了成功的嚐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具有原創價值的新聞欄目”。當然,我們不能說該欄目的成功僅僅是因為用方言播出;但不能否認的是,方言播出的確是使其成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