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地處陝西關中地區的一個鄉。
該鄉處於較為偏僻的地區,距縣城、省城均有數十公裏路程。該鄉在當代北方鄉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擬對當前其家族傳播和親戚間傳播模式作簡要闡述。
家族傳播包括家庭內部成員間的傳播和家族成員間的傳播。
家庭內的傳播存在於家庭成員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於人生禮儀、民間節日中。傳播手段主要包括口頭、肢體、衣飾、書信、電話以及大量其他特定的方式。
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傳播是家庭傳播的基本形態。這種傳播一般以家庭中的長者為中心,亦可以說是以家庭中的家長為中心,所以這種傳播表現為一種家長中心式的傳播狀態。
其中:家長對後輩的傳播具有較多的指導性、指令性信息。
後輩對家長的傳播具有較多的請示和彙報性信息。
子孫後輩間的信息傳播具有較多的告知性信息。
說明:上圖顯示的是兩代人間的傳播情形,若是三代、四代同堂,每兩代間的傳播情形大抵類似。
就內容而言,日常生活中的傳播主要與生活生產中的情感、規範和信息相關。
家庭內的傳播在民間節日期間具有較強的集中性,其中尤其以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年節期間至為典型。
年節自除夕始。除夕的團圓活動具有強烈的習俗性特征——這種活動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儀式。除夕一方麵是家庭成員間相互溝通信息、加強情感聯係並調整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機會,也是子孫後輩表達對長輩的孝敬之意的重要機會。
年節期間,後輩要拜尊長,而尊長則要以壓歲錢等形式向子孫後輩表示愛護之意,在此過程中家庭成員間的相互關係及家庭規範就會得以強化。
就其傳播模式而言,這仍是一種家長中心式的傳播。
年節期間另一重要傳播儀式是祭祖。包括設神軸、燃香燭、燒冥幣、放鞭炮、祭以供奉之物等等。祭祖的儀式由男性家長率眾子孫共同進行。在這個過程中,祖德祖訓、家庭規範、家庭成員間的思想情感聯係及相互關係在家庭成員心靈中得以強化。它既是一種家庭成員的群體性的內向傳播過程,也是家長與子孫後輩間的縱向傳播過程。
其模式可以以下頁圖來表示。
人生儀禮中最主要的是與生日相關的做滿月、過歲,與婚嫁相關的嫁娶儀式,與誕慶相關的做壽以及與喪葬活動相關的各種喪葬儀式。
就傳播意義而言,做滿月、過歲其實主要表現為強化家庭成員及親友鄉鄰對新生兒的認同上。這一活動一般由家長主持。就家庭內部而言,它有助於強化家庭成員的家庭意識,也有助於強化家庭成員對新生兒的認同。
嫁娶儀式主要表現為強化男女雙方新型關係的過程,表現為強化新媳婦對家庭的認同上。具體的儀式如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對拜,拜的過程即是傳播的過程,亦既是對新的社會關係的認同的過程。這一儀式通常由主婚人指揮進行,體現的則是家長的意誌。所以其模式基本主要可以概括為家長中心夫妻互動式。
與誕慶相關的做壽,其主角是子孫,是子孫對長輩表達孝敬之意的過程。也是強化家庭成員的關係及家庭規範的過程。所體現的主要是家長的意誌。就基本質而言主要是一種隱性家長中心式的群體性的內向傳播活動。其間也包含著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性傳播。
圖示模式如下:
現代社會,由於時代的發展進步,宗族關係已相當鬆散,而三代以內的宗親關係的密切程度還是不能忽視的。
宗親傳播一方麵存在於日常生活生產中,另一方麵更集中地存在於婚喪大事中。
在日常生活生產中,宗族內有著更為密切的交往與溝通。其中宗族中的長輩具有較為明顯的傳播核心特征。
圖示模式如下:
圖中,左右各三個成員分別構成甲、乙兩個宗族間傳播的示意圖。一般而言,宗族成員中,長輩與其他成員的傳播更頻繁;同一家族內部成員間的傳播量一般相對較大;不同家族的成員間傳播量一般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