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十二生肖的來源(1 / 3)

(一)十二生肖曆史悠久

十二生肖也稱十二屬相,它來源於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並且與天幹、地支搭配,形成一套完整的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方法。

十二生肖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裏有“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的語句,被看作是十二生肖最早的記錄。這裏隻有午馬,而對於其他屬相則沒有記錄。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裏,就有了對十二生肖的完整的記載,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就把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論衡》看作是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論衡·物勢》記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於是有了屬相寅虎。《論衡·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王充把十二生肖都記錄下來了,《論衡》成為最早的記錄十二生肖的文獻。

十二生肖是12個動物與12個地支搭配而成的。關於天幹地支的來曆,有一個神話故事。

傳說在開天辟地之初,玄黃騎著混沌獸遨遊,遇到女媧,女媧身邊有兩個肉包,大肉包裏有10個男人,小肉包裏有12個女人,10個男人是天幹,12個女人是地支,他們是來治理乾坤的。

古代曆來以天為主,以地為從,所以10個天幹又叫十母,12個地支又叫十二子。在古代“十二”被看作一個神奇的數字,時間的分割以十二累進,一紀為12年,一年為12個月,一日有12個時辰。先民們很善於觀察,他們體會著春夏秋冬交替循環,發現青草每到春天就綠一次,秋冬就幹枯了,於是就以見一次青草綠為一年。他們還發現了月亮圓缺的規律,每12次月圓為一年,古人的這個發現非常了不起,它是最早的曆法記錄方式,並且已經十分精準。於是12就被視為傳達天意的大數。天幹與地支為伴,日與月相對,天與地相對,一天12個時辰,一年12個月,一紀12年。12個動物與12個地支搭配就是十二生肖了。

為了清楚起見,我們來具體說明一下。

10個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個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豎著對應起來看,甲子年為鼠年,乙醜年為牛年,丙寅年為虎年,丁卯年為兔年,戊辰年為龍年,己巳年為蛇年,庚午年為馬年,辛未年為羊年,壬申年為猴年,癸酉年為雞年,甲戌年為狗年,乙亥年為豬年。地支與動物搭配形成十二屬相: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由於天幹隻有10個,在12年一輪回的過程中有錯位的現象,因此天幹地支搭配有相對的變化。12年一輪回,五個輪回為60年,稱為一“甲子”,也叫“六十花甲”或“花甲子”。中國用六十花甲循環紀年、紀月、紀時,由來已久。

每一個人一生下來,根據當時的農曆的年份,那年的生肖就屬於他了。而且將陪伴他(她)一生。屬相之說大約有幾千年的悠久曆史了。南北朝時期,人們已經廣泛地使用屬相了。古代書籍《北史·宇文護法》裏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裏提到了關於屬相的事。信裏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屬蛇。”在書信中提到了三兄弟各自的屬相,足以證明,當時屬相應用已是普遍現象。

我國南北朝時期,不僅熟練使用十二生肖紀年,而且出現了描寫十二生肖的詩詞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沈炯創作的屬相詩《十二屬詩》: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嘯坐空穀,兔月向窗開。

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懷。

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

這足以說明我國使用十二生肖的悠久曆史。

(二)十二生肖中豬為何排在最後

關於十二生肖排序的原因,一直有很多說法。我們選兩種來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