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豬都是吉祥的象征,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係極為密切。幾千年來,與豬有關的民間傳統習俗豐富多彩,我們分幾個方麵來談。
(一)生養習俗
1.出生是人生曆程的第一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給父母、家族帶來了喜悅和榮耀。我國農村地區的很多地方在小孩出生以後,母親要給小寶寶剪屬相。豬年出生的小孩就剪個豬貼在床頭,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長。
2.小孩過“百歲”,家裏也舉行一些儀式,其中給小孩戴“長命鎖”是重要內容。以前多為銀鎖或銅鎖,現在還有玉鎖、金鎖。上麵的圖案基本都是用屬相來裝飾。屬豬的一定是用一頭大肥豬做圖案,表示根基永固、吉祥長命。山西的北部,“長命鎖”由奶奶或母親用紅線、藍線、黃線三種顏色的線編織而成。編幾碼後再打上個豬頭狀的結子,下麵吊幾個“製錢”。每年生日時編一個,一直編到12歲。到12歲時把12個鎖解開用線做一個褲腰帶叫孩子用,一直用到結婚。人們希望長命鎖鎖住小孩的生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3.台灣高山族地區流行小孩出生幾天後用豬皮擦嘴的習俗。高山族婦女在家裏生孩子,全家人幫助打理。生完孩子幾天以後,家長用一塊燒糊的豬皮肉先擦一擦小孩的嘴,然後全家每個人都用這塊豬皮肉擦擦嘴。說明家裏新添了人口,小孩已經和大人一樣能吃東西了。希望孩子以後天天有好東西吃,過上好日子。
4.孩子們長大以後12~20歲之間,各地各民族都要給孩子舉行成人禮或成丁禮。表示長大成人,告別了孩童時代。普米族的成丁禮一般都在春節舉行。一家人圍坐在篝火旁,由母親或舅舅主持儀式。讓孩子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邊,讓他們雙腳踩在豬膘上和糧袋上。豬膘象征財富,糧食象征豐收。希望孩子成人以後生活富足美好。
5.浙江省一些地區有念生肖歌為孩子治病的習俗。小孩子消化不良、肚子疼,大人拿一個小杯子,裏麵放上糧食用布包緊,放在小孩肚皮上俯念生肖歌謠:“鼠歸鼠,豬歸豬,兔歸兔……它們幫你吃東西來了,一會兒肚子就不疼了。”念歌謠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能減輕疼痛。當然要想治愈還是要去醫院看醫生。這些民間的土辦法表達的是對健康的期盼,是沒有什麼實際的治療效果的。
(二)婚嫁習俗
1.在我國中原廣大地區男子要娶親時需準備十幾公斤豬肉送給女方家,這叫“離娘肉”。一般選擇後腿肉和肋條肉。後腿肉要整著送,不能切,表示有腿去,有腿回。肋條肉選六根,表示順利吉慶。也有的按娘家人口送。男方家裏準備好十幾份肉,每份肉4~6斤左右,在結婚前三天由男方家人和新郎送去。也有的是在迎娶的當天送,還有的婚後三天回門時送。也有的地方婚前、結婚當天、婚後回門時都送。還有的地方在結婚當年的臘月二十三由新女婿送肉給娘家人。總之,結婚講究送“離娘肉”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2.陝西省有的地方結婚還有送豬蹄的風俗。在結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豬肉、一對豬蹄給娘家,這叫禮吊。女方將禮吊留下來,將豬前蹄退回去。結婚第二天夫妻帶雙份掛麵和豬後蹄回娘家。留下掛麵,娘家退回豬後蹄,這樣來回折騰蹄蹄來,蹄蹄去,表示今後要密切往來。
3.廣東省汕頭市潮陽一帶,有夫家在迎娶新娘的花轎前必須掛一塊肥豬肉的風俗。傳說在明朝時候,有一個官員在江西做提學,他家在潮陽。一次他告假回家,看到鄰居抬著花轎去迎新娘,他說今天是羅猴(一種凶煞的動物)尋食日,不吉祥。建議在花轎前掛一塊肥豬肉以保新娘平安。鄰居照著做了,果然平安無事。以後所有迎親的花轎都掛上一塊肥豬肉,形成了風俗習慣。
4.在廣州等地的漢族婚俗中有“吃燒豬”的風俗。在婚禮後,新娘返回父母家的時候隨行的必須有燒豬,燒豬的數量看男方的家庭經濟情況而定,有多的,也有少的。燒豬是用10~40斤重的豬肉,用特別的醬油和香料醃製後放在烤爐中燒烤。烤出來的豬皮色金紅,是吉祥的征兆。若三次回門都有燒豬隨行,說明姑娘深得婆家的喜愛。
5.雲南西雙版納布朗族的婚姻習俗中,流行送串豬肉。婚禮當天男女雙方家裏都要殺豬請客,除了請客吃飯外,還要把豬肉切成小塊用竹竿穿成串送給各家,表示“骨肉之親”的意思。
福州一帶出嫁的女兒過年過節時需向娘家送一隻大豬蹄、一塊大年糕和一隻紅毛大公雞。
哈尼族在婚禮的酒宴中新娘新郎要先吃公雞肉和豬右前腿肉,然後才能給賓客敬酒。
6.湖南省土家族有用豬腿豬尾來傳遞婚期信息的風俗。青年男女訂婚以後,什麼時候舉行婚禮常常用豬腿、豬尾交換信息。如果小夥子帶著豬腿等禮物來到姑娘家,看他帶來的豬腿上有一個吹氣的洞,說明婆家急著要結婚,讓女方趕快做準備。如果豬腿上連著豬尾巴表示秋後要舉行婚禮。如果豬腿是亮晶晶的,表示婚期還沒有定下來。如果女方認為時間緊,要求後推婚期,就把尾巴砍下來放在回敬的禮品中。
7.湖北省土家人辦完婚禮後還要奉行謝媒禮。新郎新娘在結婚以後選一個時間,登門謝媒人。除了送其他禮物外,一定要送豬頭。送豬頭的禮節曾在古代被視為最高禮節,人們認為媒人應享受這種最高的待遇。
8.湖北省西北部地區廣大農村在迎親時有用豬頭、豬腿打門的習俗。男方去迎親,女方家故意為難不給開門。這時候支客(指會應對各種困難,能言善辯的長者)會想辦法應付。他會讓打燈籠的人分別站在大門兩邊,照亮門前的道路。讓抬禮盒的人上前對著大門。長者從禮盒中挑選一個豬頭撞門,如果沒有開,就再用一條豬腿去撞門,如果還是不開門,就再用一條豬腿去撞門,用到第四條豬腿時,門才會打開,女方家將這些彩禮全部收下。
9.彝族的訂婚儀式也很特別。主人客人圍坐在火塘旁邊,主人拿出酒給客人喝。喝完酒然後殺豬宰羊。先殺一隻小豬,取出膽囊和內髒占卜凶吉。然後把豬砍成拳頭大小,放在火塘裏燒熟,用一個矮腳的木盔盛上,放一杯酒,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端到門外,站在屋簷下念祝辭,敬婚神。念完祝辭後,再把燒肉端回去給客人吃。
10.赫哲族人舉行婚禮後,新娘要在洞房裏麵壁“坐福”。喜宴結束以後,新郎回到洞房和新娘一起吃豬頭和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表示有頭有尾,夫妻相伴,永不分離。
11.水族在婚嫁時殺豬或招待親家時殺豬,供祭時男女雙方的家人圍坐在祭桌邊先掐一點豬耳表示開祭,先從客方念一套祝福的詞後,主人再念一些祝福的詞,邊念邊用筷子蘸酒,然後把酒澆在地上,表示對祖先的崇拜,也表示對對方盛情款待的感謝,以此增進雙方的感情。
(三)年節習俗
1.春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日,全國各地各族人民都要歡度這個節日。漢族以及其他各族有過年殺豬的習俗,這時候的豬叫“歲豬”或叫“年豬”,用豬肉祭祖。宋代大詩人陸遊有“闌豬豐腯(肥胖的意思)祭家神”的詩句,說明幾千年來一直有過春節殺豬祭神的習俗。
2.貴州中西部地區的漢族有在正月初一牽豬牛的習俗。在農曆正月初一這天下午,大人讓小孩子用兩條繩子拴上大小兩塊石塊,大石頭代表牛,小石頭代表豬。小孩左右手各牽一塊石頭進牛棚和豬圈,嘴裏還要喊著:“我趕豬牽牛來了!”石頭凝聚著土地的精華,讓豬和牛感受到土地的活力,可以使六畜興旺、日子紅火。
3.山東榮成有過年殺豬還願的習俗。平時如果家裏有生病的人,就在神麵前許願,在病人好了以後,用黃紙寫字,殺年豬時蘸著豬血和黃紙上的字一起燒掉,表示感謝神的保佑。
4.天津河北一帶民間在春節期間都有貼“肥豬拱門”“豬馱聚寶盆”節日窗花的習俗,表達招財進寶之意。臘月初八還講究在豬圈上貼“豬圈之神”的神馬畫像,保佑豬茁壯成長。
5.在古代,家裏如果有考生,在春節的時候就貼《雁塔題名》的年畫。畫上隻有一頭顯露四蹄的大母豬。唐代新中進士需到長安大雁塔題名,須用朱筆,“朱”“豬”同音,這是封建時代盼望科舉考試成功的吉祥畫,所以家裏有考生的人在春節要貼《雁塔題名》的年畫。
6.土家族在過春節時,臘月二十五以前就殺豬。臘月二十六是封刀日,年前就不許殺豬了。殺豬後去豬毛時要在豬頭豬尾各留一塊毛,意思是有頭有尾。將整頭豬放在凳子上,讓豬頭朝外,主人燒豬毛謝天謝地,然後再將豬剖成兩半,留下過年用的豬肉,其餘的醃在缸裏,準備年後用。
7.四川涼山彝族流行過年過節送豬腦殼的禮儀習俗。每到年節,白彝人給自己所屬的奴隸黑彝人送半個豬腦殼,表達人身依附的關係。
8.湖北省一些地區除夕夜流行用紅紙寫紙條,暗暗地貼在大街上的習俗。貼的時候盡量別讓人發現。紙條寫的內容是:“人家有年我無年,煮熟豬頭抵先錢。有朝一日時運轉,朝朝每日都過年。”意思是送窮迎富。
9.納西族每年農曆二月初九有舉行祭豬會的習俗。這一天家庭主婦們帶上一盤蠶蟲到東山廟向一隻木雕的肥豬祭祀,以求來年六畜興旺。姑娘們穿上盛裝前去祭祀,回來時買些米花糖餅之類的小零食。小夥子們等在路邊,可以大膽地向陌生姑娘討要吃的,達到相識進一步交往的目的。後來祭豬會就成了青年男女社交戀愛的節會。
10.古代還有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吃“豬頭肉”的習俗。北方在二月二(農曆)龍抬頭時家家都煮豬頭,因為正月裏準備的豬肉都用完了,就剩豬頭了,在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煮豬頭給龍王吃,希望風調雨順,萬物複蘇。
11.水族講究過“敬霞節”,每12年過一次,在農曆正月裏舉行,邀請左鄰右舍的苗族、侗族和布依族同胞趕來共同歡度這一佳節。在過“敬霞節”時先請族中長者念讀敬霞詞句,然後再由兩個身著白衣的小夥抬一頭母豬在田壩間繞行,後麵那個還要不停地拿鬆枝戳豬的尾部,使它發出哞叫聲,讓人們哄笑。
12.每年的正月廣東省汕頭等地有“賽大豬”的習俗。參賽的幾百頭大豬頭戴紅花,排列整齊,比一比誰家的豬又肥又大又漂亮。有的在豬嘴裏塞上一個桔子,表示新年大吉。比賽結束以後,人們將豬肉贈給親朋好友,祈求吉祥如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粵東澄海的冠山村賽大豬的習俗延續了上百年,每年正月十八舉行,場麵之奇特、規模之大,鄰人歎為觀止。
四川重慶榮昌也有一年一度的賽豬會。榮昌豬是我國四大名豬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名豬之一,是國寶。榮昌每年舉行一次賽豬會,一般都在9月份舉行。從外觀、生長發育、繁殖成績幾個方麵評選出“豬大王”“豬皇後”,場麵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