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豬”字的字行演變
1.中國文字曆史悠久,魅力無限
提到中國的文字,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驚歎不已。中國的方塊字獨具魅力。很多古老的文字在曆史發展進程中都消亡了,隻有中國字獨樹一幟。中國字又叫漢字,是承載了先進文字構成要素的文字,有科學的字符結構模式,有靈活的組合表意方式和靈活的書寫方式,專家預言漢字將成為未來的世界文字。漢字優美,線條合理,它的表意功能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不具備的。漢字真是魅力無限。
漢字經曆了6000多年的發展曆程,在這一過程中,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使之不斷完善,演變而成為今天的漢字。由最初的符號記事發展到今天,經曆了漫長的歲月,漢字的曆史是悠久的。
2.漢字發展的幾個階段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在已得的考古發現,漢字已有至少5000年的曆史了。我國古代人是用符號來記錄各種事情的,比如今天狩獵打了幾隻野豬,就在牆上或地上畫上幾個野豬的圖像,這種符號可以說是古代文字的雛形。殷商後期出現了比較完備的文字,這就是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公元前14世紀,出現了金文,比甲骨文筆畫豐富,結構整齊,大小均勻,有了行款,還有了一定的裝飾性。西周後期由金文演變成了大篆。到了秦代,丞相李斯刪繁就簡,改良成了“小篆”,既規範又美觀。到了漢代,漢字經曆了一次大的改革,新的字體出現了,這就是隸書,非常美,古人留下了很多隸書的碑帖。隸書為現代漢字橫平豎直打下了基礎。隨即又產生了楷書、草書、行書。草書還分為章草和今草。當時的行書和現在的行書相差無幾。到了唐代,草書又衍生出狂草、小草。楷書在唐代盛行,出現了許多擅長楷書的大書法家,像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等,成為後人的楷模。
總結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曆了這樣幾個階段: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3.“豬”字的演變過程
“豬”字也經曆了從甲骨文開始的漫長的演變過程。我們從下圖中可以具體欣賞一下:
(二)與豬有關的成語
成語是約定俗成的東西,是老百姓在長期的生活中習慣用的固定短語或短句,有些成語帶有典故。生肖成語一般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古典文學作品。這裏說的豬成語是指帶“豬”字的成語。了解這些內容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
豬突豨勇:豨:野豬,帶有諷刺意味。像野豬一樣向前衝,不怕死的人。
豕突狼奔:豕:豬。突:猛衝。像被追趕的豬和狼一樣亂跑亂撞。形容倉皇逃跑的樣子。
敝鼓喪豚:敝:破,舊。喪:失去。擊破鼓、烹調豬肉,求神治病,病仍不見好。形容費力而沒有結果。
三豕涉河:比喻文字傳錯或刊印有誤,也指傳聞失真,也寫作三豕渡河。這裏有個典故: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子夏去晉國,經過衛國,有一個讀史書的人說:“晉軍三豕過黃河。”子夏說:“不對,是己亥日過黃河。”古文“己”和“三”字相近,“豕”和“亥”字形也相似。到了晉國,詢問這件事,果然是說,晉國軍隊在己亥那天渡過黃河,而不是聽說的那樣,晉國的三頭豬過黃河。
豚蹄穰田:用小豬蹄敬神祈求農田豐收。比喻所花費的極少,而所期望的過多。漢代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裏記載:“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穰田者,操(拿的意思)一豚蹄(豬蹄)酒一盂而祝曰甌窶(jù)滿篝,汙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稻麥)滿家。”指看見農民想用不值錢的東西、小的代價,希望換來糧食大豐收。
魯魚亥豕:指文字傳抄或刻印過程中出現的文字錯誤。把“魯”寫成了“魚”,把“亥”寫成了“豕”。
豕交獸畜:像和豬打交道那樣對他,像養禽獸那樣養他。比喻待人不禮貌,不尊重人。舊時多指長官對待下屬。《孟子·盡心上》:“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牧豕聽經:放牧豬時,聽人講經書,比喻求學努力,勤奮好學。《後漢書·承宮傳》寫道:“少狐,年八歲為人牧豕,鄉裏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數年,勤學不倦。經典既明,乃歸家教授。”
信及豚魚:及:到達。豚:小豬。對豬和魚都講信用,形容極講信用。《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封豕長蛇:封:大。豕:豬。比喻貪婪如豬,殘暴如蛇。比喻貪暴的人,一般指侵略者。《左傳·定公四年》有:“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這是台灣人玩牌時常用的成語。
泥豬瓦狗:泥塑的豬,土捏的狗。比喻不中用。
豬卑狗險:比喻卑鄙陰險的人。《南齊書·卡彬傳》:“彬又目禽獸雲:‘羊性淫而狠,豬性卑而率,鵝性頑而傲,狗性險而出,皆指斥貴勢。’”
一龍一豬:比喻同時兩個人,而賢愚相差甚遠。唐朝韓愈《符讀書城南》有這樣的詩句:“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則聚嬉戲,不殊同隊魚。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也可以寫作“一豬一龍”。
指豬罵狗:比喻拐彎抹角罵人,同於“指桑罵槐”。
瘠牛僨豚:僨(fèn):毀壞,壓垮。意思是:再瘦的牛也能把豬壓垮。瘠牛比喻力量弱的大國。豚比喻小國。意思是大國雖然力量衰弱了,但要打小國,小國也會滅亡。
豬狗不如:比喻人品低下。
行同狗豨:比喻人的行為卑劣。
豚兒犬子:向人介紹時,謙稱自己的兒子。
豬朋狗友:指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的壞朋友。歐陽山《苦鬥》四十四章中寫到:“擔心的是咱爺倆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家業,將來不夠他跟那些豬朋狗友天天去吃醋溜紋銀!”
肥豬拱門:自己送物上門,使人意外得財。
見豕負塗:看見豬趴在路上,比喻肮髒汙穢。
(三)與豬相關的俗語、諺語
俗語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一種通俗的語言。通俗易懂,口語化,應用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有真知灼見。是人民群眾智慧和經驗的結晶,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語言形式。
諺語也是流傳於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口頭語言,這些語言有很豐富的內涵,是人們生活經驗、生產經驗的總結,有哲理性、科學性和文學性,是一種短小的韻文作品,深受人們喜愛。
生肖豬的俗語、諺語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像農業生產經驗、氣候變化規律、地方風土人情、衣食住行、規勸人的行為等,很多都帶有哲理性。下麵我們列舉一些俗語、諺語,請大家一起來欣賞。
成家要養豬,養兒要念書。
吃了豬肝想豬心,得了白銀想黃金。
肥豬拱門時運旺。
肥是地裏金,豬是家中寶。
糠多好養豬,水肥好養魚。
狼的孩子怕打,豬的孩子怕殺。
六十天的豬崽,三十天的秧。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莫把老母豬誇成了向天龍。
大豬要囚,小豬要遊。
敢吃豬肉就不怕油嘴。
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
母豬生一窩,比不上獅子生一個。
農家兩大寶,豬糞、紅花草。
農人養豬,士人讀書。
晴吃羊頭,雨吃豬頭。
人多沒好湯,豬多沒好糠。
若要富,養豬磨豆腐。
掃盲不離書,增產不離豬。
殺豬宰羊,各管一行。
貪他一鬥米,失卻半年糧;爭他一頭豬,反失一群羊。
無牛不成農,無豬不成家。
桃花開,豬病來。
雨後豬亂跑,天氣要轉好。
孩子不讀書,不如養頭豬。
一個豬娃不吃糠,兩個豬娃吃得香。
鷹窩裏出不了大鵬,豬窩裏出不了山羊。
有事不商量,買豬買到羊。
豬大了自肥,姑娘大了自美。
豬叫三天,再叫就牽(交配)。
豬圈裏跑不出千裏馬,花盆裏栽不出萬年鬆。
豬噙柴,雨雪來;豬洗澡,大雨到。
捉豬崽,看豬娘;選好種,多打糧。
豬是豬,羊是羊,豬毛長不到羊身上。
豬要常睡,馬要常立。
豬拾柴,狗燒火,野狐掃地請客座。
東倒吃豬頭,西倒吃羊頭。
老虎借豬,有去無回。
過年的豬,早晚要殺。
豬困長肉,人困賣屋。
豬養豬親,狗養狗親,不養不親。
饞豬肥,饞狗瘦。
請客不請母豬客,一個抵兩個。
豬瘋晴,狗瘋雨。(四川諺語)
雞飛上樹豬拱圈。(預示地震的俗語)
駝背子牽母豬,前世的冤。
人生不讀書,活著不如豬。
見了秀才說書,見了屠戶說豬。
廟裏的豬頭各有主。
……
以上諺語,俗語隻是一部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俗語、諺語在不斷地豐富,我們從中也體會到了這些語言的魅力和豬文化的豐富多彩。
(四)有關豬的歇後語
歇後語顧名思義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休息時說的口頭語言,這種語言幽默風趣,形象生動,富有文學性,它來自生活,流傳於廣大人民群眾中。
歇後語分兩部分,前半部分說事,後半部分是結果。我們列舉一些歇後語,和大家分享。
在與豬有關的歇後語中,以老母豬和豬八戒說事的歇後語居多,我們先舉些例子說明。
老母豬吃星星——不知天高地厚。
老母豬吃稻草——橫豎不出來。
老母豬吃地瓜——硬拱。
老母豬吃鞋——肚裏有底。
老母豬吃芍藥——肚裏花。
老母豬吃鐵餅——好硬的嘴。
老母豬吵架——笨嘴拙舌。
老母豬出門——拖兒帶女。
老母豬戴串鈴——充大牲口。
老母豬戴眼鏡——假充斯文。
老母豬的耳朵——軟骨頭。
老母豬掉進泔水缸裏——有吃有喝。
老母豬翻跟頭——全靠嘴支著。
老母豬爬樓梯——想攀高。
老母豬篩糠——抖摟個沒完。
老母豬上講台——大嘴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