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務本(1 / 3)

凡為治之大體(二),莫善於抑末而務本,莫不善於離本而飾末(三)。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四),以正學為(五)。民富乃可教(六),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七),學淫則詐偽(八),入學則不亂(九),得義則忠孝。故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一0)。

(一)鐸按:古以農為本,商為末。文選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引漢書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而人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李奇曰:"本,農也;末,賈也。"推言之,則凡事皆有本末。此篇極陳漢世離本飾末之弊,與遏利、浮侈諸篇相表裏,又與鹽鐵論本議篇旨意同,可參看。

(二)"治"舊作"人",據治要改。北堂書鈔卅九引亦作"治"。韓非子有大體篇。漢書錯傳雲:"明於國家之大體。"

(三)呂氏春秋孝行覽雲:"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

(四)管子治國篇雲:"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五)禮記學記雲:"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史記儒林傳:'轅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空格程本作"基"。鐸按:書鈔三十九引作"基"。

(六)論語:'冉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說苑建本篇:'河間獻王曰:"管子稱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夫穀者,國家所以昌熾。士女所以姣好,禮義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書五福,以富為始。子貢問為政,孔子曰:富之。即富乃教之也。此治國之本也。"'漢書食貨誌雲:"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

(七)鄧析子無厚篇雲:"凡民有穿窬為盜者,有詐偽相迷者,此皆生於不足,起於貧窮。"

(八)呂氏春秋知度篇雲:"至治之世,其民不好淫學流說。"高誘注:"不學正道為淫學。"

(九)俞樾雲:'上雲"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此承上文而言,當作"可教則不亂"。古"學"字作"",故教、學字相近易誤。"教"誤作"學",因臆改作"入學"耳。'鐸按:句自可通,不煩改作。

(一0)禮記仲尼燕居雲:"天下太平。"書洪範曰:"休征。"漢書董仲舒傳雲:"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藝文類聚五十二引此文"祥"作"隆"。

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遊業為末(一);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二),以巧飾為末(三);商賈者,以通貨為本(四),以鬻奇為末(五):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貧則阨而忘善,富則樂而可教。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辯為末;辭語者,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六);列士者(七)以孝悌為本(八),以交遊為末(九);孝悌者,以致養為本(一0),以華觀為末(一一);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一二),以媚愛為末(一三):五者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一四)。慎本略末猶可也,舍本務末則惡矣。

(一)管子五輔篇雲:"明王之務,在於強本事,去無用,然後民可使富。"治國篇雲:"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牧民篇雲:"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漢書文帝紀二年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昭帝紀元平元年詔曰:"天下以農桑為本。"

(二)易係辭上傳雲:"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三)周禮司市:"凡市偽飾之禁,在工者十有二。"胥師:"察其詐偽飾行儥慝者",鄭注:"玄謂飾行儥慝,謂使人行賣惡物於市,巧飾之,令欺誑買者。"禮記月令雲:"毋或作為淫巧",鄭注:"淫巧,謂偽飾不如法也。"

(四)周禮太宰:"九職任萬民,六曰商賈,阜通貨賄。"

(五)類聚"貨"作"乏","奇"作"貨"。按漢書食貨誌雲:"通財鬻貨曰商。"

(六)漢書揚雄傳雲:"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眾。"王褒傳雲:"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

(七)荀子大略篇雲:"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風俗通論士雲:"列士百不易之分。"見意林。

(八)論語雲:'子貢問士,子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九)禮記曲禮雲:"交遊稱其信也。"

(一0)禮記祭義:'曾子曰:"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一一)孟子雲:"非直為觀美也。"鐸按:浮侈篇:"競為華觀。"

(一二)六韜盈虛篇雲:"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淮南子主術訓雲:"人主貴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則讒佞奸邪無由進矣。"

(一三)晉語雲:"其臣競諂以求媚。"詩假樂雲:"媚於天子",鄭箋:"媚,愛也。"

(一四)興、崩韻。

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一),六畜生於時,百物聚於野,此富國之本也(二)。遊業末事,以收民利(三),此貧邦之原也(四)。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故力田所以富國也(五)。今民去農桑,赴遊業,披采眾利,聚之一門,雖於私家有富,然公計愈貧矣(六)。百工者,所使備器也(七)。器以便事為善(八),以膠固為上(九)。今工好造雕琢之器(一0)巧偽飭之,以欺民取賄(一一),雖於奸工有利,而國界愈病矣。商賈者,所以通物也(一二),物以任用為要,以堅牢為資(一三)。今商競鬻無用之貨(一四)、淫侈之幣(一五),以惑民取產,雖於淫商有得,然國計愈失矣(一六)。此三者,外雖有勤力富家之私名(一七),然內有損民貧國之公實(一八)。故為政者,明督工商,勿使淫偽,困辱遊業,勿使擅利(一九),寬假本農,而寵遂學士(二0),則民富國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