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賢難(1 / 3)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賢難也。所謂賢難者,非直體聰明服德義之謂也。此則求賢之難得爾,非賢者之所難也。故所謂賢難者(二),乃將言乎循(三)善則見妒,行賢則見嫉(四),而必遇患難者也。

(一)鐸按:此篇論蔽賢之為害。傷直道之難行。世不患無賢,而患賢者之不見察,故曰"賢難"。

(二)舊脫"難"字。

(三)"循"當作"修",古書循、修多相亂。鐸按:隸續雲:"循、修二字,隸法隻爭一畫。"例亦見下文。

(四)楚辭離騷雲:"各興心而嫉妒。""嫉"下舊有"也"字,據諸子品節刪。

虞舜之所以放殛(一),子胥之所以被誅(二),上聖大賢猶不能自免於嫉妒,則又況乎中世之人哉(三)?此秀士所以雖有賢材美質(四),然猶不得直道而行(五),遂成其誌者也。

(一)孟子雲:"舜往於田,號泣於旻天。"又雲:"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放殛"謂此。俞樾雲:'虞舜放殛,即指蒼梧之崩。其意謂舜德衰,為禹所放,故遠狩蒼梧而死。即劉知幾惑經、疑古之見也。史通所引囚堯、偃朱諸說,皆出汲塚,乃王符已有此言,則此說相傳,漢世已有之矣。汪箋引"完廩浚井"以證放殛事,恐非其旨。'鐸按:古書"殛"或作"極",書洪範:"鯀則殛死",多方:"我乃其大罰殛之",釋文並雲:'"殛本作"極"。'蓋極亦流放之義,非謂殺也。汪知此句主語"虞舜"為受事,與下句一律,而不知"完廩浚井"不得謂之"放殛",則儒家傳統之說惑之也。考"舜偪堯,禹偪舜",韓非子說疑篇亦嚐言之,此必傳之自古。特漢崇儒術,人莫敢置疑耳。自當取史通疑古篇所引汲塚瑣語以說此。

(二)哀十一年左傳。

(三)"況"字舊脫,程本有"況"無"又"。按本書"則又況"數見,今補正。

(四)白虎通辟雍篇雲:"其有賢才美質知學者,足以開其心。"

(五)論語。

處士不得直其行(一),朝臣不得直其言(二),此俗化之所以敗(三),闇君之所以孤也(四)。齊侯之以奪國(五),魯公之以放逐(六),皆敗績厭覆於不暇(七),而用及治乎(八)?故德薄者惡聞美行,政亂者惡聞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誅偶語而坑術士也(九)。

(一)管子問篇雲:"處士修行,足以教人。"荀子非十二子篇楊倞注:"處士,不仕者也。"文選鸚鵡賦李善注引風俗通雲"處士者,隱居放言也。"

(二)管子明法篇雲:"國無人者,非朝臣之衰也。"淮南子覽冥訓雲:"大夫隱道而不言",高誘注:"隱仁義之道,不正諫直言也。"論語雲:"國無道,危行言遜也。"

(三)漢書董仲舒傳雲:"習俗化之變。"貨殖傳雲:"傷化敗俗。"

(四)"闇君"見務本篇注。管子法法篇:"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主孤而毋內。人主孤而毋內,則人臣黨而成群。"

(五)哀十四年左傳。鐸按:齊簡公不聽諸禦鞅之言而為陳恒所弒,亦見史記齊世家、田完世家。

(六)謂昭公、哀公。程本"以"上並有"所"字,誤。下雲:"三代之以覆,列國之以滅。"即其例。亦見本訓篇。史記吳世家雲:"商之以興",蓋此例所本。鐸按:魯昭公不聽子家駒之言而為孟氏所攻,出奔,死於晉之幹侯,見昭二十五年、三十二年左傳及史記魯世家。

(七)襄卅一年左傳子產語。

(八)鐸按:"用"讀為"庸"。"庸"猶"何"也,說見經傳釋詞卷三。

(九)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鐸按:說文:"儒,術士之稱。"

今世俗之人,自慢其親而憎人敬之,自簡其親而憎人愛之者不少也(一)。豈獨品庶(二),賢材時有焉。鄧通幸於文帝,盡心而不違,吮癰而無色(三)。帝病不樂,從容曰:"天下誰最愛朕者乎?"鄧通欲稱太子之孝,則因對曰:"莫若太子之最愛陛下也。"及太子問疾,帝令吮癰,有難之色,帝不悅而遣太子。既而聞鄧通之常吮癰也,乃慚而怨之。及嗣帝位,遂致通罪而使至於餓死(四)。故鄧通其行所以盡心力而無害人(五),其言所以譽太子而昭孝慈也。太子自不能盡其稱,則反結怨而歸咎焉(六)。稱人之長,欲彰其孝,且猶為罪,又況明人之短矯世者哉(七)?

(一)孝經雲:"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鐸按:漢書穀永傳注:"簡,謂輕慢也。"

(二)說文雲:"品,眾庶也。"漢書賈誼傳服賦雲:"品庶每生。"史記伯夷傳作"眾庶馮生"。說苑反質篇:'墨子曰:"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為心。"'(三)方言雲:",恨也。"、正俗字。鐸按:說文:"吝,恨惜也。"""即"吝"之後出加旁字。

(四)見史記佞幸傳。

(五)昭十九年左傳雲:"盡心力以事君。""其"字舊脫,依下文例補。

(六)桓十八年左傳雲:"無所歸咎。"

(七)說苑政理篇:'孔子曰:"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無所傷也;言人之惡者,無所得而有所傷也。"'荀子臣道篇雲:"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漢書楊王孫傳雲:"將以矯世也。"

且凡士之所以為賢者,且以其言與行也(一)。忠正之言,非徒譽人而已也,必有觸焉;孝子之行,非徒吮癰而已也,必有駁焉(二)。然則循行(三)論議之士(四),得不遇於嫉妒之名(五),免於刑戮之咎者,蓋其幸者也(六)。比幹之所以剖心,箕子之所以為奴(七),伯宗之以死(八),]宛之以亡(九)。

(一)王先生雲:'"且"字衍。'(二)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雲:"雖有駁行,必得所利。"詩裳裳者華雲:"裳裳者華,或黃或白。"鄭箋:"興明王之德時有駁而不純。""純駁"注詳實貢篇。"鐸按:漢書穀永傳:"解偏駁之愛。"注:"駁,不周普也。"

(三)漢書陳湯傳雲:"司隸奏湯無循行",宋祁曰:'"循"疑當作"修"。'此"循"亦當為"修"。高帝紀:"二年,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行,讀如字。鐸按:漢北海相景君碑陰:"故循行都昌台邱暹。"金石錄雲:"案後漢書百官誌注,河南尹官屬有循行一百三十人,而晉書職官誌,州縣吏皆有循行。今此碑陰載故吏都昌台邱暹而下十九人,皆作修行。他漢及晉碑數有之,亦與此碑陰所書同。豈循、修字畫相近,遂致訛謬邪?"隸續曰:"循、修二字,隸法隻爭一畫。書碑者好奇,所以從省借用。"然則漢官有循行,無修行,而"行"讀去聲。

(四)漢書諸葛豐傳雲:"使論議士譏臣無補,長獲素餐之名。"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光祿勳屬官有大夫掌論議。龔勝傳:"禦史中丞劾奏勝吏二千石,常位大夫,皆幸得給事中,與論議。"漢時多以"論議"稱人,蓋功令有其文。平當傳:"公卿薦當論議通明。"師丹傳:"丞相方進、禦史大夫孔光舉丹論議深博。"蕭望之傳:"宣帝察望之經明持重,論議有餘,材任宰相。"楚元王後向傳:"元帝詔河東太守堪資質淑茂,道術通明,論議正直,秉心有常。"傅喜傳:'太後下詔曰:"高武侯喜姿性端,論議忠直。"'皆據令文言之。息夫躬傳雲:"論議亡所避,眾畏其口。"王商傳雲:"王鳳顓權,行多驕僭,商論議不能平鳳。鳳知之,亦疏商。"京房傳雲:"數以論議為大臣所非。"則此所雲"不能免於刑戮"者也。

(五)史記鄒陽傳雲:"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楚辭九辨雲:"何險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或雲:此"名"當為"害"。鐸按:"名"字自可通,不煩改作。

(六)論語雲:"免於刑戮。"又雲:"幸而免。"

(七)史記殷本紀。

(八)成十五年左傳。鐸按:晉伯宗好直言,三]譖而殺之。事亦見晉語五。

(九)昭廿七年左傳。鐸按:楚郤宛直而和,國人說之。費無極譖郤宛,宛自殺。事亦載韓非子內儲說下篇。

夫國不乏於妒男也,猶家不乏於妒女也。近古以來,自外及內,其爭功名妒過己者豈希也(一)?予以惟兩賢為宜不相害乎(二)?然也,範睢絀(三)白起,公孫弘抑董仲舒(四),此同朝共君寵祿爭故耶(五)?惟殊邦異途利害不幹者為可以免乎?然也,孫臏修能於楚(六),龐涓自魏變色,誘以刖之;韓非明治於韓,李斯自秦作思,致而殺之(七)。嗟士之相妒豈若此甚乎!此未達於君故受禍邪?惟見知為可以將信乎?然也,京房數與元帝論難,使製考功而選守;晁錯雅為景帝所知(八);使條漢法而不亂(九)。夫二子之於君也,可謂見知深而寵愛殊矣,然京房冤死而上曾不知,晁錯既斬而帝乃悔(一0)。此材明未足衛身(一一)故及難邪(一二)?惟大聖為能無累乎?然也,帝乙以義故囚(一三),文王以仁故拘(一四)。夫體至行仁義(一五),據南麵師尹卿士,且猶不能無難,然則夫子削跡(一六),叔向縲絏(一七),屈原放沈,賈誼貶黜(一八),鍾離廢替(一九),何敞束縛(二0),王章抵罪(二一),平阿斥逐(二二),蓋其輕士者也(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