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本政(1 / 3)

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陰陽(二)。陰陽者,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三),民愁苦則天心逆。民以君為統,君政善則民和治,君政惡則民冤亂。君以恤民為本(四),臣忠良則君政善,臣奸枉則君政惡。以選為本(五),選舉實則忠賢進,選虛偽則邪黨貢。選以法令為本,法令正則選舉實,法令詐則選虛偽。法以君為主,君信法則法順行,君欺法則法委棄。君臣法令之功,必效於民。故君臣法令善則民安樂,民安樂則天心慰(六),天心慰則陰陽和,陰陽和則五穀豐,五穀豐而民眉壽(七),民眉壽則興於義,興於義而無奸行,無奸行則世平,而國家寧、社稷安,而君尊榮矣(八)。是故天心陰陽、君臣、民氓、善惡相輔至而代相征也(九)。

(一)鐸按:淮南子原道訓高注:"原,本也。"漢書薛宣傳:"原心定罪",師古注:"原謂尋其本也。"尋原為"原",故探本亦謂之"本"。此篇論政之本,題曰本政,猶呂氏春秋究生之本,而命其篇為本生也。

(二)漢書董仲舒傳雲:"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魏相傳雲:"陰陽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賢聖,未有不繇者也。"又雲:"願陛下選明經通知陰陽者四人,各主一時。時至明言所職,以和陰陽。"元帝紀初元三年詔曰:"蓋聞安民之道,本繇陰陽。"成帝紀陽朔二年詔曰:'昔在帝堯,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時之事,令不失其序。故書雲:"黎民於蕃時雍",明以陰陽為本也。'(三)漢書鮑宣傳雲:"天人同心,人心悅,則天意解矣。"

(四)"恤民"二字疑誤,按文義當雲"得臣",方與下合。

(五)"以選"上脫二字。

(六)"慰"舊作"",據程本改,下同。按,俗總字,見廣韻一董。

(七)詩七月毛傳雲:"眉壽,豪眉也。"鐸按:"而"猶"則"也,互文耳。下"而無奸行"同。

(八)漢書魏相傳雲:"君動靜以道,奉順陰陽,則日月光明,風雨時節,寒暑調和。三者得敘,則災害不生,五穀熟,絲麻遂,草木茂,鳥獸蕃,民不夭疾,衣食有餘。若是則君尊民說,上下亡怨,政教不違,禮讓可興。"按相所雲,大恉本於董仲舒。張湯後安世傳:'相上封事雲:"朝廷尊榮,天下鄉風。"'(九)鐸按:說文:"代,更也。征,召也。"陽、氓、征,唐、登合韻。司馬相如封禪文煌與升、烝、乘協,是其例。

夫天者國之基也(一),君者民之統也,臣者治之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是故將致太平者,必先調陰陽;調陰陽者,必先順天心;順天心者,必先安其人;安其人者(三),必先審擇其人。是故國家存亡之本,治亂之機,在於明選而已矣(四)。聖人知之,故以為黜陟之首。書曰:"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五)?"此先王致太平而發頌聲也(六)。

(一)"天"當作"民"。述赦篇雲:"貞良善民,惟國之基。"救邊篇雲:"國以民為基。"皆其證也。漢書穀永傳雲:"王者以民為基。"

(二)漢書梅福傳雲:'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顏師古注:"論語載孔子之言也。工以喻國政,利器喻賢才。"王褒傳聖主得賢臣頌雲:"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所任賢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及至巧冶鑄幹將之樸,清水焠其鋒,越砥歛其咢,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泛畫塗。如此則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台五增,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此文大恉本於彼。治要載桓譚新論亦雲:"材能德行者,治國之器也。"

(三)二"人"字當作"民"。鐸按:此蓋後人避唐諱改。

(四)漢書京房傳雲:"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

(五)呂刑。鐸按:原文引見思賢篇"先王為官擇人"注。

(六)鄭氏詩譜雲:"周頌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詩。"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雲:"欲以成太平,致雅、頌。"論衡須頌篇雲:"天下太平頌聲作。"

否泰消息,陰陽不並(一),觀其所聚,而興衰之端可見也(二)。稷、、皋陶聚而致雍熙(三),皇父、蹶、踽聚而致災異(四)。夫善惡之象,千裏合符,百世累跡,性相近而習相遠(五)。是故賢愚在心,不在貴賤;信欺在性,不在親疏。二世所以共亡天下者,丞相、禦史也(六)。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繒肆、狗屠也;驪山之徒,钜野之盜,皆為名將(七)。由此觀之,苟得其人,不患貧賤;苟得其材,不嫌名跡(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