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危(二)。此古今之常論,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三),豈世無忠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爾。
(一)鐸按:東漢,求貢不相稱,名實不相副。此篇痛貢士不依質幹,空造虛美,既與考績相發,而尤憤於責備求全,視賢難複有進矣。
(二)王先生雲:'"忌"當依本傳作"佞"。'繼培按"佞"字是也。漢書京房傳雲:'房嚐宴見,問上曰:"幽、厲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三)尹文子大道篇雲:"危亡繼踵。"
夫十步之閑,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一)。賢材之生,日月相屬,未嚐乏絕。是故亂殷有三仁(二),小衛多君子(三)。以漢之廣博,士民之眾多(四),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五),而官無直吏,位無良臣。此非今世之無賢也,乃賢者廢錮而不得達於聖主之朝爾(六)。
(一)說苑談叢篇雲:"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二)論語。
(三)襄廿九年左傳。鐸按:莊廿八年穀梁傳:"衛小齊大。"成三年左傳杜注:"春秋時以強弱為大小,故衛雖侯爵,猶為小國。"
(四)"多"字舊空,據程本補。漢書梅福傳雲:"夫以四海之廣,士民之數,能言之類至眾多也。"本傳"漢"上有"大"字。按下文雲:"今漢土之廣博。"急就篇雲:"漢地廣大,無不容盛。"
(五)詩大明雲:"會朝清明。"漢書伍被傳雲:"被竊觀朝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舉錯,遵古之道。風俗紀綱,未有所缺。雖未及古太平時,然猶為治也。"
(六)漢書朱雲傳雲:"廢錮終元帝之世。"按成二年左傳雲:"子反請以重幣錮之",杜注:"禁錮勿令仕。"
夫誌道者少友,逐俗者多儔。是以舉世多黨而用私,競比質而行趨華(一)。貢士者,非複依其質幹,準其材行也,直虛造空美,掃地洞說。擇能者而書之,公卿刺史掾從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員(二)。曆察其狀,德侔顏淵、卜、冉(三),最其行能(四),多不及中(五)。誠使皆如狀文,則是為歲得大賢二百也。然則災異曷為譏?(六)此非其實之效(七)。
(一)傳作"朋黨用私,背實趨華"。按韓非子孤憤篇雲:"臣利在朋黨用私。"漢書貨殖傳序雲:"偽民背實而要名。"此以"朋"為"多",以"背實"為"比質",並誤。"行"字亦疑衍。程本又誤"用"為"朋"。古書多、朋、用三字往往相亂,戰國策韓公仲朋,亦作韓侈,史記甘茂傳作公仲侈,漢書古今人表又作公中用。霍去病傳:"校尉仆多有功,封為輝渠侯。"顏師古曰:'功臣侯表作仆朋。今此作"多",轉寫者誤也。'二事正與此類。鐸按:明闇篇:"而多比周則法亂","多"亦"朋"訛。
(二)通典十三雲:"後漢光武十二年,詔三公舉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一人。左右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光祿歲舉郎、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歲舉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農各二人。將兵將軍歲察廉吏各二人。監禦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各一人。"續漢書百官誌劉昭注載此詔稱漢官目錄雲。按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元年詔雲:"茂才、孝廉,歲以百數。"丁鴻傳載和帝時定郡舉孝廉之數,通典引之,注雲:"推核當時戶口,一歲所貢,不過二百餘人。"鴻傳語詳實邊篇注。
(三)按漢時保舉人皆有狀。後漢書朱浮傳章懷注引漢官儀博士舉狀雲:"生事愛敬,喪沒如禮。通易、尚書、孝經、論語,兼綜載籍,窮微闡奧。隱居樂道,不求聞達。身無金痍痼疾。卅六屬不與妖惡交通,王侯賞賜。行應四科,經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舉。"他狀當類此。"窮微闡奧"下,通典十三有"師事某官,見授門徒五十五人以上"。論語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淮南子精神訓雲:"顏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學也。"
(四)漢書公孫弘傳雲:"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五年詔曰:"選舉良才,為政之本。科別行能,必由鄉曲。"按"科別行能",即周禮鄉大夫職所謂"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鄭司農雲:"興賢者,謂若今舉孝廉;興能者,謂若今舉茂才。"漢書周勃傳顏師古注:"最者,凡也。"
(五)漢書李廣傳雲:"校尉以下,材能不及中。"顏師古注:"中,謂中庸之人也。"史記作"才能不及中人"。
(六)"譏"舊作"饑"。漢書董仲舒傳雲:"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京房傳雲:"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此文大恉如房所言。
(七)漢書魏相傳雲:"今郡國守相,多不實選,風俗尤薄,水旱不時。"後漢書順帝紀陽嘉元年詔曰:"閑者以來,吏政不勤,故災咎屢臻,盜賊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選舉不實,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
夫說粱飯食肉(一),有好於麵目(二),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於口也(三)。圖西施、毛嬙,有(四)悅於心(五),而不若醜妻陋妾之可禦於前也。虛張高譽(六),強蔽疵瑕(七),以相誑耀(八),有快於耳(九),而不若忠選實行可任於官也。周顯拘時,(一0)故蘇秦(一一);燕噲利虛譽,故讓子之(一二),皆舍實聽聲,嘔哇之過也(一三)。
(一)漢書王莽傳雲:'王業市所賣粱飯肉羹,持入視莽曰:"居民食,鹹如此。"'(二)王先生雲:'此語與下"有悅於心"句當互易,"麵"字衍。'繼培按:淮南子說林訓雲:"佳人不同體,美人不同麵,而皆悅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