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碑——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我,“三點一線”,可以說和我靈魂中的血緣一脈相通。千年的佛,成為碑,是佛的真實靈魂,英雄是佛的一種化身,是實踐了佛的境界,這個基本道理我們必須清楚。那麼我能否成佛,全憑造化。能否成為英雄,要靠世事造就。
我在書房裏,常常營造著藝術產品,和這兩座碑能連在一起,我真感到榮幸。我長久地扶案疾書和思考,當我打開門戶,兩碑映入眼簾,仿佛心靈得到了淨化。每每突發奇想,桌前思考,一抬頭就感受到佛光閃閃,英雄招手,我頓時慧根萌動,靈性大開,不由自主地揮筆疾書,落紙生風。這並不是借景發揮,自作多情。隻是詩文書法必須接受自然永恒地淋浴,不暢開心扉,不能進入佳境,不能有華美的辭章和優美的書法產生。
如此說來,千佛碑——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我,產生了不解的緣分,身在書房,心想佛事,仰慕英雄,心明如水如月。這詩文、書法就如高山流水,天籟之音滲入我的血脈之中,任她潺潺地流吧,自然就和中華五千年的曆史文化的淵源彙於一起,這是我不悔的追求和永無止境的藝術精神。
我曾為全國好多書畫藝術家命題齋號,都博得一致讚賞,唯獨我自己沒有一個理想的齋號。壬午年10月23日夜,我睡在我的書房床上,半夜翻書,輾轉反側,忽而想來,何不以“千佛靈齋”題以齋號?早晨匆匆起床,草成此文,給我的“千佛靈齋”一個說法。千佛成碑,英雄成碑,永垂不朽。靈為光,三千多年文王靈台的靈光,是天籟之光、智慧之光。齋為書屋,二碑和我書屋“三點一線”,唯我獨有。願我的詩文、書法在千古佛光與文王的靈光中愈加豐潤。我站在文王高台院內,深深地朝這兩座碑躬拜再三,不敢說成佛、成英雄,要做一個真正獻身於藝術的人,不愧對這佛光與靈光的淋浴。
總論
我們把曆史追溯到一千四百年以前,就會發現靈台的神奇和古老。以周文王伐密修築靈台、祭天慰民而得名的靈台,成為“天下第一台”。被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載。因為仙鶴多次繞台飛鳴,成為一大奇觀,更奇妙的是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曆史賦予了這座古台以鮮活的生命意象。時到一千四百年以後的今天,我們以理性的思考重新審視靈台,更覺她魅力無比、靈性十足。她給予曆屆靈台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以智慧和膽略,促使時代的主人不斷挖掘、繁衍、翻新土地和人文中最光彩的部分。如今,圍繞以古靈台為主線的曆史文化名城建設已成規模。可以自豪地說,靈台的人文精神是“商周遺風,鶴鹿文化”。對於這一大奇觀,簡而言之,就叫“靈鶴舞台”。從某種意義上講——
靈鶴舞台是靈台人最珍貴的生命意識,是靈台最經典的人文景觀。假如仙鶴再次古台重遊,我們真正意義上的靈台,就像閃爍的靈光一樣,熠熠生輝。
(一)
正在修建中的荊山廣場,位於靈台縣文化活動、休閑娛樂、旅遊觀光的中心地帶;不但是靈台風景秀麗的絕佳境地,又是市民遊樂最易集中的地方。這裏視野開闊,文化輻射麵廣,是修建城雕的最佳位置。
用現代化最理想的材料(常用不鏽鋼),做一奔鹿和展翅昂首的仙鶴抽象藝術造型,鹿的犄角和鶴的嘴共同向高空舉起一顆仙桃,名為《鶴鹿獻瑞》。
作品采用立體幾何塊麵造型,抽象思維,理性誇張,通過塊、麵、點、線的藝術組合,表現更為複雜的物體形象,使其生動、逼真、有趣。這幅作品充分象征靈台人民勤勞善良、物阜民豐的喜悅心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了自然、祥和返璞歸真的純潔美。從民俗意義上講,文王修築靈台,靈人之靈的高遠境界是:先台而鶴舞,鶴舞則台靈,台靈則人傑,人傑則地靈。鶴鹿同獻仙桃感激文王盛德,賜福民眾,通過《鶴鹿獻瑞》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
(二)
靈台縣源於商周,屬古密須國疆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靈台縣因靈台得名且命名至今已達一千四百多年。《詩經·大雅》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周文王興師伐密,凱旋安營在達溪河畔,文王伐密所築靈台古址在今靈台上院內。相傳,周文王伐密凱旋而歸途經今縣城時,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築台以行慶典。慶典之時,民眾歡騰,敬獻壽桃,“白鳥翯翯,攸鹿攸伏”。好一派大觀氣象!民眾頌揚文王功德,稱其台為“靈台”。以象征正義無敵,團結與共,人傑地靈,發奮進取之意。史載:古台高為二丈餘,底寬一丈五尺,為頂方僅一席之地的土台。此台1928年駐軍修建營房時被鏟掉,還出土過幾件商周銅器。1933年由隴東綏靖司令、靈台上良人楊子恒倡導,時任縣長張東野主持重新修建靈台,1934年底竣工。同年9月17日,正當工程過半時,“來兩鶴,白衣紅頂,繞台飛鳴,棲於孔廟古柏,朝去暮歸,如是者三晝夜,靈人之樂,舉城若狂。”(靈台民國縣誌載)由於過去靈台人對鹿的寵愛和馴養,古靈台周圍的孔廟院內常常有鹿兒歡叫,在丁流之畔吃草、喝水,還有白鶴在孔廟古柏枝頭、靈台上空展翅飛翔,已把自然景致和曆史古跡構成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聰明的靈台人不限於這些,總想從中尋求更深的文化含意和人文內涵,所以就有了《白鶴鹿柏圖》和《鶴來亭》(“文革”中被毀,《白鶴鹿柏圖》現鑲於靈台碑林)這些人文內涵極其豐厚的曆史古跡。
(三)
鶴、鹿、桃自古至今是萬年長青的象征。白鶴又名“仙鶴”。是高翔於世外的長壽鳥。人們又把它當作成仙的生靈。鹿是人們喜愛的寵物,身上開放著高潔的梅花,溫順、善良,似解人意。鶴鹿入畫,吉祥無比。(鶴鹿又諧音“賀祿”。賀,祝賀;祿,高官厚祿;鶴鹿即“賀官”。)仙桃的形狀和人的心髒相似,是心靈最純潔的集中表現。所以鶴、鹿、桃不但是一種生靈、果實,也是人們寄托生命之樹長青的情感世界的偶像,文化含意非常深遠。
古靈台自文王築台後,風雨春秋,曆經滄桑,兩次重修,“文革”遭劫,毀於一旦。就在1966年古靈台被毀掉時,仍來兩鶴,棲於孔廟古柏,慘叫不止。不知是靈台和仙鶴的一種感應,還是仙鶴和靈台的緣分。但這時對準它的不是照相機鏡頭,而是槍手的子彈,一隻被打死,一隻淒慘而逃。此後落了白鶴的古柏枝頭幹枯,至今再沒有白鶴的影子了。1984年,靈台縣委書記郭繼芳(甘肅省林業廳原廳長)廣泛征求社會各界人士意見,為了使這一古跡在靈台大地上永久保存下來,繼承發揚曆史文化遺產,編縣誌修靈台,於1985年秋竣工。古靈台雄姿重顯,昭示四方遊人。“今追思文王愛民盛德,其將何以慰先聖與九天之上,嗚呼!文王在上,於昭與天。”(民國縣誌,張東野語)文王當年用土堆起來的高台為什麼不叫土台而叫靈台,又賦予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生命意象,仙鶴繞台飛鳴,是台因鶴而靈,還是鶴因台而鳴,給我們以無限綿遠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