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揚生命激情的禮讚(2 / 2)

《心有靈犀》把姚儀定格在一個文化苦旅的學者位置上。書中收編了他創作的詩詞、散文、故事、論文、評論等諸多篇章,都是他曆年來為自己和朋友精心打造的。我們不得不歎服他知識的全麵性和文學創作的廣泛性。38年的教學生涯,他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教師的職業,世界性的評價是“陽光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講台是他人生的戰場,給學生傳授知識是他孜孜以求的事業,工作的職責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使他的心靈世界無比的高貴和純淨,他沒有半點的虛偽和驕傲。他對於知識的頂禮膜拜和學生的渴望追求期待心情,養成了他虔誠的治學精神,良心促使他盡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這些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做人的行為準則一如他的作品。 文學即人學。姚儀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文選中的“難忘真情”“文友風采”“故事小品”泛讀評說”“問俗關隴”等欄下的67篇文章,從很大的程度上一線貫穿。這就是:以對土地人文曆史民俗的深刻理解和個性化的理性思考,不事雕飾地給予人文精神的極大關愛,給文學藝術以生命本質回歸自然家園的棲息地,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返璞歸真,讓人回味不盡。如對母親的回憶和對父親的懷念以及對妻子、恩師追憶的文章,除滲透著濃烈的思念意識和深厚的感情之外,還流淌著強烈生命意識的律動。他對母親的回憶深刻清晰,貧困潦倒的歲月,母親是30多口家庭的衣食希望,她賢惠溫良,菩薩心腸。父親的生活原形木刻般地成了他心中的雕像。

此文以民國時期在軍營供職的父親為古靈台的題詞“複見巍然”為引子,行文冷峻,以事抒情。作者對父親的懷念是沉重的,父親的生命過程,就像一棵老樹。他有一個細節描寫,給父親的手上挑棗刺,發現好多棗刺都長在老繭裏。作者的筆活像一把刻刀,通過貧困生活細節入情入理的描寫,把父親雕刻得活像一尊木雕藝術品。“複見巍然”,父親是也。還有對老伴、老師的情深似海如泣如訴的追憶,人情世態和倫理道德上給讀者以靈魂深處的震撼和心靈的拷問,不得不讓人掩卷沉思。

文選的一個亮點章節是“泛讀評說”,收錄作者對國內31位很有影響的作家、詩人和書畫家的評論文章,足以展現他的理論水平和藝術造詣。他談古詩新韻,新詩概說,小說漫評,書畫點評,中西傳記文學比較,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放得開,收得攏,以大視野、大場景、大文化來透視作者的心靈世界和創作風格,以豐富的知識和淵博的文化積澱,融個人感情和理性思考於一體,把自己和作者擺在同一位置,給作者以中肯入理的褒揚和善意的批評。理論上的深入淺出和對他人作品分析把握的程度都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的理論觀、學術觀和藝術觀。他受過嚴格係統的專業知識教育,行文的酣暢淋漓,如數家珍,娓娓道來,似清風拂麵。他能站在遠古和現代文化層麵來縱觀當前各個藝術門類的走向和勢態,這與他淵博的知識、良好的學養和豐富的生活閱曆是分不開的。奔忙勞累了一生的他,體弱多病,親人是他晚年生活寧靜的港灣,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在他68歲的時候,不到一月時間裏老伴因病去世,年僅32歲的兒子車禍喪生,他本身的經曆和遭遇硬把他寫成了一部悲壯的書。但他沒有沉沒在痛苦的折磨中,他對生活的穿透力和直麵人生的態度都有深刻的領悟,世態人情的冷暖,滿目青山的逸致,互生互動,為他進一步理性地觀察評說諸多藝術家不同藝術門類的作品打造了他筆下的東風芳雨花土情。

編在文選後麵的是眾多專家、教授和作家對姚儀先生著作的評論,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藝術創作的成果和在全國的影響。勿需贅言,姚儀在文學評論和詩詞創作上的成果是輝煌的、有目共睹的。他桃李滿天下,文友遍中國,為文為人一如他的教學,像蠟燭一樣,燃燒著自己,照亮了別人。他默默無聞,深居簡出,不求回報,隻求奉獻,慕名請他寫評論的作家、學者、教授占去了他大量的創作時間,他樂此不疲,深得人們的崇拜和尊敬。行文至此,我不由地想起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葉劍英元帥的詩句:“老夫喜做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這對於年過七旬的姚老先生來說再也恰當不過了,他以勤奮筆耕為樂趣,以高貴的靈魂和美好的心靈高揚著他藝術生命的激情。我們真誠地祝願他一路走好,為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留下更多更美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