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搏興:濟濟多士的黃金時代(5)(1 / 3)

於是,申包胥朝著秦國的方向出發了。以申包胥當時的情況是不可能找到任何交通工具的,因為他是偷著跑掉的。從今天湖北省荊州附近的楚國郢城到陝西省鳳翔附近的秦國國都,這一路少說也有幾百公裏,靠著兩條腿,今天的我們很難想象出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吳越春秋》中記載申包胥這一路奔襲的情景用了十二個字:“晝馳夜趨,足踵蹠劈,裂裳裹膝。”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快速急行,腳走腫了,腳趾頭都走裂了,膝蓋承擔不了這樣大的負荷就把衣服撕下來裹在膝蓋上。

申包胥靠著強大的複興國家的熱情和意誌力挨到了秦國,冒充楚昭王特使的身份見到了當時秦國的國君——秦哀公。申包胥大義凜然,向秦哀公痛斥吳國的惡行,並為自己的國君楚昭王流落於草莽的情況痛哭流涕,可秦哀公卻拒絕出兵。申包胥見軟的不行,又開始威脅秦哀公,說像吳國這樣的狼子野心,若是真正占領了楚國的全部國土,則會與秦國的疆土相鄰,若是那樣的話,秦國早晚成為吳國人的下一個攻擊目標。可秦哀公還是無動於衷,打發人把申包胥安置在宮廷外,好生休息。

申包胥的心碎了,如果秦國真的不發兵,那楚國就徹底完蛋了。想想自己連日奔秦受到的苦難,想想自己國家的大仇不得相報,這位忠君愛國之臣拒絕飲食,在秦廷大聲哀嚎,如此連續七日。如果史料是真實的,從申包胥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意誌力可以有多麼的強大。當郢都被攻破,他就一直隱姓埋名躲在山上,不可能吃好睡好;連夜奔襲,就算申包胥大人腿腳再快,一日一夜奔襲一百公裏,從郢都到秦都也要一個多星期的時間,這其中又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來到秦廷,在不吃不喝不睡覺的前提下,哀嚎痛哭了七天七夜,這哀嚎痛哭可是個體力活,其耗費體力的程度不亞於快步疾行。申包胥大人擁有著如此強大的精神毅力,實在令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七天,其實是申包胥在心理上與秦哀公博弈的七天。申包胥的分析不是沒有道理,秦哀公雖然嘴上拒絕,其實心裏不能不考慮,但當時的情況過於複雜,秦哀公短時間內也無法對形勢做出準確判斷,不敢魯莽行事。是否出兵幫助楚國人複國這件事,秦哀公至少要先想明白四個問題:第一是為什麼要幫你複國,第二是幫你複國我有什麼好處,第三是不幫你複國我有什麼壞處,第四是如果出兵,能不能打贏吳國的軍隊。作為一國之君,秦哀公當然不能拍熱腦門做錯決定。

首先,當時的秦國與楚國相比還比較弱小,商鞅變法帶領秦國走向強大是一百多年以後的事情,此時秦國的國土麵積小,人口少,軍隊的數量也不是很多,隻是長期與遊牧民族對抗,軍隊的戰鬥力比較強。秦楚兩國相鄰,楚國吞並了它周邊那麼多的小國,秦國是憑借著天然的地理屏障才沒有被楚國打起小算盤,從這個角度出發,楚國被滅不見得是一件壞事。第二,秦國人完全不了解吳國,春秋時期通訊很不發達,吳國地處蠻夷,與秦國相隔著十萬八千裏,秦國不可能了解吳國的實力以及吳國人的想法,秦國根本無法判斷吳國滅了楚以後會不會來攻打自己。可申包胥了解,伍子胥是楚國人,而且還是申包胥的好朋友,伯嚭也是楚國人,所以申包胥對吳人將來可能滅秦的說法,秦哀公不得不信。這一點,成為了二人博弈當中,申包胥最大的籌碼。對於第三個問題,盡管吳國軍隊迅速占領了楚國的都城,但從吳國人攻破楚都郢城以後的做法來看,吳國的軍隊也不見得是不可戰勝的。吳國人占領郢都以後並沒有繼續擴大勝利果實,看起來好像沒有全麵占領楚國的野心。吳國的將士們一直在郢都燒殺搶掠,荒淫縱欲,此時的吳軍應該也沒有了破楚時候的士氣。而且秦國如果發兵,目的也不是殲滅吳軍,隻要把他們趕走就可以了。這樣看,秦哀公還是有把握獲勝的。第四,秦國如果幫助楚國複國,能夠和楚國建立一個良好的交情,這樣做對自己還是有利的。況且,秦國不用害怕吳國,隻要楚國複國,吳與秦相隔著龐大的楚國,吳人不可能也沒有能力找秦國的麻煩。秦國還很有可能在戰爭中獲利,小發一筆戰爭財。

經過了充分的分析,秦哀公認為,出兵幫助楚國是一件劃算的事情,這是一筆投資小、回報高的生意。於是,在申包胥大人哭了七天七夜以後,這場博弈終於以申包胥完勝而告終。秦哀公決定發兵救楚,派出子蒲、子虎率領五百輛戰車給申包胥救援楚國。秦哀公當然不會告訴申包胥自己的如意算盤,這隻能是二人心知肚明卻不可言傳的事情,那麼,秦哀公出兵就成了送楚國一個人情,既然送人情就要送得漂亮一些,臨行前秦哀公還作了首詩送給申包胥,提高了自己此次送人情的境界,詩的名字叫做《無衣》,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