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正茂創偉業——王其忠的成功之道(2 / 3)

翌日天還不亮,王其忠就興致勃勃地向廠長詳細彙報。廠長大力支持,並讓他全權負責。八時一上班,他就召集全廠技術骨幹10餘人開會。他極其鄭重而又語重心長地說:“鄉親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這裏是李鴻章、袁世凱等封建軍閥屯田、練兵之處,是聞名於世的小站稻的發祥地,曾被譽為‘北國魚米之鄉’,可後來,因水源匱乏等多種原因,變成了單靠種旱的‘貧瘠之地’。咱村雖然辦了這個小廠,但效益低下,發展無望!我們不能守這舊窮攤兒,要勇開新的致富路一齊心協力振興北湖!”他激動地站起來鼓舞人心地說,“現在機遇來了,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港田集團公司給了我們新的希望,就看我們的誌氣和雙手了!”緊接著,他又心堅如鋼地把大拳頭攥得嘎吧響,竭盡全力地大喊著號召大夥兒:“我說父老鄉親們哪,幹吧,幹吧!要用咱夢寐以求的豐碩成果告訴人們:我們是有能力、有幹勁、能戰勝任何艱難的英雄的小站鎮北湖人!因此,我們唯有背水一戰,方能確保全勝!”他這石破天驚的喜訊和號令,頓使與會者歡呼雀躍、摩拳擦掌地響應:“其忠,你就大膽指揮吧,咱就是掉十斤肉、脫一層皮,也要優質、高速地完成任務!”

王其忠他們接手了任務並立下了“軍令狀”,但艱巨的難題是:一無實踐經驗和專業人員,二無產品圖紙和製作數據,隻有港田給的一個車架子樣品作根據。因此,原先生產水泵的他們,如今隻能用手工精心地具體量著車架上的每一個部件的尺寸下料,並把它們天衣無縫地焊接在一起,再仔細打磨、噴漆,而這時間緊迫又十分繁重且精細的任務,必須在二十日內全部完成。王其忠對參戰者說:“此舉關係重大,這正是我們為全村人謀福利、立戰功的極好時機。要知道:風帆,不掛上桅杆,是一塊無用的布;理想,不付諸行動,是虛無縹緲的霧。絢麗的彩虹,經與雷電激戰方可出現;壯美的藍圖,必同困難搏鬥才能實現!所以,從今天起,我們這十多人要吃住在廠,直至全勝再回家。同意嗎?”齊聲“同意”的巨大聲浪在寬闊的車問回蕩著……沒有模具,他們自己製作;不知數據,他們細心量出,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把鐵板和鐵管用汽焊烤紅了,再用錘子砸成要求的形狀,然後複型,不合格再重做。他們不管飯時、不分晝夜地做了一遍又一遍,這主體車架的100多個零件的每一個,都要反複實驗40多次。餓了,他們買些大餅、成菜、醬豆腐在現場輪流吃幾口;困了,在車間鋪上稻草、紙盒子,蓋上棉大衣交替睡一會兒。別人都是一晝夜幹兩班,而王其忠卻總是三班在場“幹著指揮”,嚴把質量、確保進度。盡管他們家在本村,但無一人離廠一步。雖然他們“為伊消得人憔悴”,但都“衣帶漸寬終不悔”,在第18天的晨光熹微中,他們自認為合格的主體車架做成了,經與原車架比較、自檢和再加工,第19天一早,王其忠就和生產廠長劉鐵環共用一輛自行車,一人扛新做的主體車架、一人騎車到港田集團公司找李工程師交任務。馬上檢驗並裝車試驗,大獲成功,雙方都甚欣慰!於是當即簽訂了每月生產800套共3個月——每套利潤100元。共可獲利24萬元的合同。有了成批生產任務,這是大好事,但問題是:沒有購設備、原材料的資金和規範化的模具。王其忠實事求是地向龔兆杉提出困難和求助後,龔見王重信篤義、所做樣品又甚好,就破例地當即拍板:“給你5萬元預付款,作為設備和模具的投入,再給你價值18萬元的鋼管和鐵板等原材料——這在我們港田和關係單位之間是史無前例的!希望我們同舟共濟、永遠合作下去。”話音未落,兩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可有誰知道,走遍全國各地又多次出國考察、社會經驗豐富的龔兆杉,同年僅19歲的王其忠相識才幾天,甚至連頓飯都沒有一起吃過,就對他如此地信任,個中緣由不言自明。此後直到今天,隨著合作的成功和發展。倆人的友誼也與日俱深、情同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