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微縮民俗

師欣 劉建平 於津濤

古老的民俗,是城市最初的記憶。遊走在城市之間,這些記憶已經有些支離破碎,但總會有一個所在,將這些古老的風情壓縮、打包,然後粗枝大葉地保存至今。

——北京——

新東安市場老字號一條街

一場穿戴中的對望

韓國電影《春逝》中,有個場景印象很深:失憶的奶奶身穿當年出嫁的粉色禮服,快樂地出門尋找年輕時的記憶,就再也沒有回來……那抹粉色的背影糾結在腦海中,揮不掉,思緒早已跳出影片情節本身:在韓國發達的商品社會裏,一方麵打造著超乎想象的另類時尚,一方麵又極為完整地捍衛著傳統,譬如穿戴,逢隆重場合、重大活動,他們一定會穿民族服裝,現代與傳統總能自然地進行切換。

我們則不然,傳統和現代要麼處於對望,要麼全然被取代。問時下北京的年輕人,知道老字號嗎?回答是“當然!就是那些老牌子,好比《大宅門》裏的白家老號”。現代年輕人腦子裏裝的是NICK、ESPRIT,至於那些跨越百年,經營穿戴的老店們,早已兌換成前門大柵欄一帶、或新東安市場老字號一條街的地理概念。

穿戴是種儀式,能泄露許多額外的信息,諸如你的身份、年齡、家境,甚至你要出席的場合等。電視劇《大宅門》裏白家七爺,跟貧民打架,把對方媳婦剛給縫的布鞋打丟了。豪爽的七爺帶著他就到內聯升去挑鞋,對方傻眼了……這段兒戲跟老北京民俗有關,因為舊時北京有句人盡皆知的順口溜:頭頂馬聚元(帽店),最尊貴;身穿八大祥(綢緞店),最光彩;腳踩內聯升(鞋店),最榮耀;腰纏四大恒(錢莊),最富有。說出來,都是一個個響當當的牌號。

如今這些老字號們經曆了20世紀八國聯軍入侵、50年代公私合營、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幾經沉浮,牌匾依舊還在,但讓人說出口的那份驕傲早已蕩然無存。

位於王府井新東安市場地下一層,有個北京老字號一條街,隨著新東安廣場式商店的落成,配合旅遊的主題,在前門大柵欄一帶的老號們紛紛在這裏開了分店。清一色仿古街道的裝置,泥塑的舊時假人,叫賣的吆喝聲,並沒有給人時光重現的感覺。反而,閑逛的人們倒更像是布景現場裏的群眾演員。

盛錫福、馬聚元帽店,瑞蚨祥綢布店,內聯升鞋店錯落地排開著,每家店門口都豎個牌子,悉數老店的曆史,動輒都是上百年,曆史長卷仿佛一下子被人鋪開,得以有了一場穿戴中的對望:——內聯升鞋店,始於清朝鹹豐三年,店主名叫趙廷,最初是個製作朝靴的專業店。店名明確了服務對象:皇宮貴戚和天天盼著“連升三級”、“平步青雲”的官員。旨在示意顧客穿上此店製作的朝靴,便可官運亨通。

老板極會經營,對來店購鞋的名貴,留意記錄其所需尺碼、愛好,積久彙集成冊,取名《履中備載》。這樣一來省去買時的往返之路,二來為外任官晉謁上司,想奉獻靴鞋作為禮品者提供便利。據說當年常常有到內聯升去打聽所要巴結人的“足下之需”,花重金在此定製幾雙朝靴送去。為此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身價倍增,一雙能賣白銀幾十兩。

同時店主還懂得:要伺候好坐轎子的,就得想到抬轎子的道理,老舍筆下的車夫祥子就愛穿內聯升的鞋。1911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內聯升由生產官靴改為生產禮服呢麵千層底鞋和緞子麵千層底鞋。

老店招牌就意味著每道工序馬虎不得。看看徐城北《老北京》一書中的描述就可想而知:“千層底布鞋,需要用新白布打袼褙,貼布要求壓平繃緊,納底時,選用溫州出產的上等麻繩,每平方寸要納81針以上,納好的底子還要放到攝氏80~100度的熱水中浸泡,然後用棉被包嚴熱悶,悶軟後再錘平,整形,曬幹。這些活兒必須有特供的‘底局子’承包來幹。”這也難怪1962年郭沫若還專門寫詩讚頌:“憑誰踏破天險,助爾攀登高峰”。

現在,內聯升在老字號一條街上開了兩家店,一家賣精品緞子麵千層底鞋,一家則賣幾十塊錢的普通布鞋。逢旅遊旺季,一天能賣2000多塊。“來的人都是認準我們的牌子,這鞋透氣好,穿得舒服,也耐磨。就跟綠色食品似的。原來老年人買得多,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們這不像小攤上賣的布鞋,都屬於‘星期鞋’,穿不住幾天。現在有錢人都願意穿布鞋,尤其是老布鞋。不少顧客都是買下來,送老總的。”店裏的服務員介紹道。在一旁閑溜達的顧客也忍不住:“我爸就一直穿這鞋,現在年輕人講的是ADIDAS,他們哪懂這理兒,瞧人家《大宅門》裏的七爺,穿就要穿內聯升,這叫身份。”現在精品緞子麵千層底鞋,平均價格在100多塊,也有不少進行了現代樣式的改良,隻是除了在家穿的拖鞋外,那些改良過的高跟鞋,真不知道該在什麼場合穿,如何去搭配?

——盛錫福帽子店,是1912年,一個叫劉錫三的山東人在天津創辦的,剛好是在剪辮子,戴帽子流行下成立的。開始隻經營一些草帽,後來才從國外進口製作呢帽的設備。店主小名叫“來福”,盛錫福之“錫”和“福”兩字都取自其名,“盛”則預祝其買賣興隆,長盛不衰。

1939年在北京開了分店,解放後,北京盛錫福脫離天津總店獨立經營,在王府井大街設總店。盛錫福堅持前店後廠的方式,為顧客提供方便。

現在店內主要賣前進帽、圓頂帽、禮帽、裘皮帽四種帽子,還增加了各種女帽,有毛線的、有牛仔的,甚至代理別的品牌的兒童帽,雜燴地堆放一起。一名廠裏的老職工在這裏看店,因為是現金流通,不放心用年輕人。“生意好的時候,我們這兒一天能賣四五千塊。經常有顧客來,如數家珍地說,以前什麼時候來這兒買的帽子,當時裝帽子的盒子是什麼樣。還有一些拿舊皮大衣上的毛領子來改帽子的,傳統帽子還是老年人戴的多。”現在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本裏就有盛錫福,不少家長還專門帶著孩子,手拿課本,親臨體驗。老外來的也不少,隻是很多時候沒有翻譯,無法溝通,因為這名老職工並不懂外語。兩名遊客路過,操著天津口音說,“嘿,用國家領導人在這兒做廣告呢。”櫥窗裏展示著該店曾專門為國家領導人訂做帽子的各種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