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1842—1910),美國偉大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倡導者之一。
詹姆斯生平
1842年1月11日,威廉·詹姆斯出生在美國紐約市的一個富裕家庭。他的祖父是愛爾蘭人,1798年移居美國,因投資開發伊利運河而成為富豪。父親亨利·詹姆斯童年時因一次事故而失去一條腿,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知識淵博,尤其對哲學、社會學和神學興趣濃厚。母親瑪麗·羅伯遜·沃爾什勤勞、善良,且很有修養。
由於父親對當時美國的學校教育不太滿意,他常常帶著孩子們(威廉·詹姆斯是五個孩子中的長子)去歐洲增長見識。因此,詹姆斯早年在美國、英國、法國、瑞士和德國都上過學,還接受過私人教育。
在父親的影響下,詹姆斯興趣廣泛,閱讀了許多書籍。17歲時,詹姆斯產生了成為一名畫家的願望,雖然父親不願意,但還是讓詹姆斯跟紐波特的一位畫家學畫。半年後,詹姆斯覺得自己缺乏繪畫天賦,便遵照父親的意願進入哈佛大學開始學習化學。然而,枯燥的實驗室工作培養了他的耐心,詹姆斯很快轉向當時的熱點——生理學。但不久,因為家庭經濟狀況開始變差,詹姆斯意識到自己必須學到未來謀生的手段,於是他轉向哈佛醫學院。
但不幸的是,詹姆斯在學醫期間健康狀況出了問題——腰痛、視力減退、消化不良,甚至有時有自殺衝動——這些狀況隨著他對未來的擔心而加劇。為了尋求解脫的辦法,1867年,詹姆斯遠赴法國和德國留學,在赫爾姆霍茨等著名生理學家的指導下學習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
1869年,詹姆斯順利畢業,獲得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但他並沒有因此成為一名醫生,因為他的身體不好。此外,因為受到當時流行於德國的“決定論”哲學思想的影響,詹姆斯對未來悲觀消極,最後得了抑鬱症。他一度相信“人生一切是注定的”,直到後來因接觸到有關自由意誌的文章而又相信了自由意誌的存在,並決心通過對意誌功效的信仰治療自己的疾病。
1873年,詹姆斯的健康狀況好轉,他在哈佛大學教解剖學和生理學,由於研究神經生理及與心理學有關的其他生理學問題,他逐漸轉向對心理學的研究。在此期間,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開始孕育出來。
1875年,詹姆斯在美國開設了第一門心理學課,課程的名稱是“生理學和心理學的關係”。1876年,詹姆斯任哈佛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並順利地在第二年成立了一個比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的“世界第一個正式的心理實驗室”還要早兩年的心理實驗室,供教學演示和心理實驗之用。
1878年,詹姆斯結婚了。他的妻子名叫艾麗絲·吉本斯是波士頓的一位小學教師和小有成就的鋼琴家。她欣賞詹姆斯的天才,理解他的情感需要和氣質上的反複無常,她成了他忠誠的伴侶和事業上的好幫手。結婚以後,詹姆斯的身體逐漸好轉,那還殘留著的一些神經和生理上的症狀慢慢減輕,而且他對生活的態度也大為轉變,那種熱情和能量是以前所沒有體驗過的。也正是在這一年,詹姆斯與出版人亨利·霍爾特簽訂合同,著手編寫一本有關心理學的教科書。兩年後,哈佛承認了詹姆斯的特別興趣和才幹,讓他當上了哲學係副教授。1889年,詹姆斯成為心理學教授。
1890年,經過12年的研究、內省、心理分析和寫作之後,詹姆斯終於完成了《心理學原理》,這本書對他來說一直是一個不可忍受的負擔。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兩卷本加起來近一千四百頁——而且完全不適合用作教科書。可是,在兩年時間裏,他又從中改編出一本簡寫的教科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