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勒名:在石頭上刻下姓名。吾誰與:我讚成誰。
f李將軍:指漢代名將李廣。舞劍台:代指唐將李靖。
登縹緲峰
明·吳偉業
絕頂江湖放眼明a,飄然如欲禦風行b。
最高尚有魚龍氣c,半嶺全無鳥雀聲。
芳草青蕪迷近遠d,夕陽金碧變陰晴。
夫差霸業銷沉盡e,楓葉蘆花釣艇橫f。
【題解】
縹緲峰,又名杳緲峰,在江蘇蘇州洞庭西山中部,為西山諸峰之最,也是太湖七十二峰之最。山間常有雲霧環繞,故名縹緲峰。這首詩寫登上縹緲峰頂的所見所感,末二句則隱約透露了作者對明代覆滅的感慨和故國之思。
【注釋】
a“絕頂”句:說在縹緲峰山頂能清楚望見長江和太湖。江,指長江。湖,指太湖。
b禦風行:乘風而行。
c“最高”句:指太湖水氣之大,縹緲峰在太湖中,故雲。
d近遠:一作“遠近”。
e“夫差”句:夫差是春秋時吳王,其父為越王勾踐所傷而死,夫差嗣立,誓報父仇,大敗越王,一度成為春秋霸主。後又為越王所敗,亡國自殺。因太湖即在當年的吳地,故及之。
f楓葉蘆花:語出唐白居易《琵琶行》:“楓葉蘆花秋瑟瑟。”艇:小船。
錦堂春·燕子磯a
明·歸莊
半壁橫江矗起,一舟載雨孤行。憑空怒浪兼天湧b,不盡六朝聲。
隔岸荒雲遠斷,繞磯小樹微明。舊時燕子還飛否c?今古不勝情。
【題解】
詞人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麵拓展詞境,大處著眼,虛處著筆,突兀跌宕。上片“不盡六朝聲”和下片結語“今古不勝情”是全詞題旨所在,寫古而蘊今,感慨不盡。詞人平生尚奇,故而將如此深遠的時間、如此宏闊的空間和如此深沉的內容納入一首短短的小詞中。
【注釋】
a燕子磯:在江蘇南京附近的觀音山上。山上有石,俯瞰大江,形如飛燕,故名。
b兼天湧:兼天,連天。形容波浪之高。
c酈道元《水經注》:石燕山相傳其石或大或小,及有雷風則石燕群飛。詞意本此。
賣花聲·雨花台a
清·朱彝尊
衰柳白門灣b,潮打城還c。小長幹接大長幹d。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漁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憑闌。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
【題解】
這首詞是作者在遊覽雨花台時寫出來的,描寫了清初戰亂之後金陵破敗荒涼的景象,以此來表達自己滿腔的傷感之情,從南京的蕭條景象,側麵反映出清兵南侵對這座名城的破壞。全詞從頭至尾都充斥著濃濃的悲涼與傷感,每一字每一句皆是如此。
【注釋】
a雨花台:在南京聚寶門外聚寶山上。相傳梁雲光法師在這裏講經,感天雨花,故稱雨花台。雨,降落。
b白門:本建康(南京)台城的外門,後來用為建康的別稱。
c城:這裏指古石頭城,在今南京清涼山一帶。
d小長幹、大長幹:古代裏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
曉登韜光絕頂a
清·厲鶚
入山已三日,登頓遂真賞b。
霜磴滑難踐,陽崖曦乍晃c。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d。
冥搜滅眾聞,百泉同一響e。
蔽穀境盡幽,躋顛矚始爽f。
小閣俯江湖,目極但莽蒼g。
坐深香出院,青靄落池上h。
永懷白侍郎i,願言脫塵鞅j。
【題解】
詩從遊山寫起,說入山已有三天,三日中飽覽了山水的奇姿逸態,登臨騁目,真正領略到了自然之美,滿足了自己尋幽探勝的願望。詩人對選字用詞刻意求新,如詩中的“登頓”、“穿漏”、“滅眾聞”、“同一響”、“躋顛”、“坐深”等詞都是獨造生新。全詩表現一種山間的幽寂之美,力求自辟蹊徑,不做尋常鋪敘,是詩人厲鶚的典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