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政治的確立(1 / 3)

中國古代的政治形態曾經過貴族政治形態、君主政治形態,而到近代逐步向民主政治形態轉化。這三種政治形態是一個曆史發展的必然進程。由一種政治形態變為另一種政治形態有一段較長的曆史過渡階段,也就是文化整合的階段。秦代建立的大帝國實行的君主專製的政治體製便是由貴族政治形態向君主政治形態的轉變。按照泰勒(Tyldr,SirEdwaidBurmett)關於文化的定義來說,政治製度也是屬於文化的一種,這便是製度文化。秦代建立的不同於三代(夏商周)的全新的政治體製,即廢除封建(即周的封土建國)而建立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製、在地方實行郡縣製的政治製度,開始了中國政治製度史的第二個時期,即君主專製的政治體製。這種體製在中國曆史上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所謂兩千年以來的政治製度秦政也,百代都行秦政法之謂也。繼秦而後的漢代統治者,對秦的政體隻是作了些修補,基本是沿用了秦製。所以,有論者便認為是“漢承秦製”。對這一方麵的研究,從司馬遷提出秦“世異變,成功大”以後,曆代政治家、思想家都經過曆久不衰的論述。漢之賈誼的《過秦論》、司馬遷的《六國年表》,唐柳宗元的《封建論》,明王夫之的《讀通鑒論》以及章太炎的《秦政記》、《秦獻記》及至現代之史家對其意義的論述夥矣。這種政治體製的變化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提出也就是學術的導向較早地便出現在學者包括政治家及其他學者的言論及著作中了。

(一)君主政治的學術討論

宋人蘇洵曾說過: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月暈而風,礎潤而雨。能夠見微知著者惟天下之靜者。中國古代的政治體製由貴族政治而變為君主政治,有一個過程。對於這個過程,能見微知著的,是那些經常對社會政治形勢進行分析研究思考的政治家和學者。

中國古代自從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一開始便將王放在了很高的地位。在商周時,將王作為神的委托人來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這個神,便是上帝。所以,關於風、雨、雷、電以及豐年、歉年、征伐、病痛等,都要向上帝請示,那便是卜。卜辭中充斥的便是這些問題。湯伐桀時便說:“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朕必往,爾尚輔予一人”。提出了要幫助他一人。盤庚遷殷的訓詞上中下三篇,都是說遷殷是符合上帝的意思的。遷殷後,“肆上帝將複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亂,治也。

周人敬天。周公很鮮明地將天命無常的理論發揮到了周人有天命以代殷。他指出,“夏不適逸”,所以天“乃命爾先祖成湯革夏”。後來你們不行了,“我有周佑命,將天明威,致王罰,殷命終於帝”。以後,天命思想便在周的文件中不斷出現。

商周的王是帝、天的代表,代表天來統治下民的,因此對民便有無限權威。於是,西周後的思想家對王便作出了解釋。荀子指出:“臣諸侯者曰王”,“令行於諸夏之國謂之王”。《戰國策·秦策》中說:“王,有天下也。”《春秋繁露》中說:

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

春秋以後乃至戰國,周王的權力受到極大挑戰。《左傳》僖公四年,齊侯因為楚國“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而率諸侯之師予以征討。這是不貢的事例。還有“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的不朝事例。不貢不朝,王權何在?不僅周王室的權力受到挑戰,各諸侯國內部的諸侯王的權力更受到了挑戰。在鄭國便有共叔段與莊公的爭權,以致鄭大夫公子呂說:“國不堪二”,就是說國中不能有兩個中心。周王室的權威式微,於是大國並小國,由春秋而七雄;諸侯國內部王之權威下降,於是大夫專權謀政。這就形成了諸侯混亂的局麵。如何使這種局麵得以結束?學者針對這種狀況提出了統一的理念,而加強王權,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威,則成為統一後的必然選擇。

晉國勃靼是說:“事君不二是謂臣,好惡不易是謂君。君君臣臣,是謂明訓”。楚克黃認為:“棄君之命,誰獨愛之。君,天也。天可逃乎?”

管子在對君的評價中認為,“君之所以為君者,賞罰以為君”。在君的主導下,“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於國”。已經提出了以君為統馭的中央百官的思想。而且“天子”隻能是一個“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理也”。對君主專製及君主權威論述得較充分的是墨子和韓非。墨子指出:

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所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士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已立,以其力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之以為正長。正長既已具,天子以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

由天子的中央到諸侯到最基層的鄉裏,一級服從一級,而且是絕對的服從。中央有三公,“左右將軍、大夫”,諸侯國到鄉裏,是一個係統的專製製度。應該說,墨子所說的諸侯國同周所建的諸侯國已經是有些不同了。

法家的商鞅不讚成複古,在他和甘龍、杜摯的辯論中已經表示得很明白了。他主張君主實行法治。韓非也是主張實行君主專製的,他不但給君主提出了法治的思想,又提出了勢和術的思想,將慎到、申不害的思想糅合進去,使君主在統馭群臣中,多些威嚴,並通過多使陰謀、機詐與權術,使君主增加些神秘感,使臣下手足無措,以便於統治。

儒、道兩家,針對當時的戰亂,希望有一個結束,一家要尊王,一家要無為而無不為。儒家則更多地提出了關於建設一個理想社會的全盤方案,有孔子的仁政,孟子的義,荀子的禮治。這是建成治世的理論,在亂世,在未治之世,是沒有人看得上的。這也是儒道不行於戰國,而行於統一以後的漢朝,並在漢以後久盛不衰而與其他學說互相滲透的原因。

呂不韋是秦統一後的政治藍圖的繪製者。其他學者所指的後戰國是茫然的。他們不知道誰將統一六國。呂不韋雖是個商人,但他是一位儒商,也是一位具有政治遠見的學者型的商人和政治家。他“奇貨可居”一語道破了最後統一者是秦國。他做了秦國三代相邦,在秦統一前夕,他主編了《呂氏春秋》,便是從政體、國體以及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麵為統一以後的秦國的治國來設計的。《漢書·藝文誌》將《呂氏春秋》歸入雜家。這本書的雜是雜采諸子學說,而加以係統化。它以道家為標的,以忠義為品格。在《有始覽》中它以陰陽家的學說,闡述天地之始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應同》中用“五德終始”觀點來說明秦得天下的必然性。但是,秦得天下以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在《貴公》中他說:“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順民》中,他指出“先王先順民心”。在《務本》中說:“宗廟之本在於民”。他讓君主無為。《分職》中說:“君也者處虛”。《君守》認為“善為君者無識,其次無事”。“大聖無事而千官盡能”。《博誌》中說,“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虛”。他反對君主專權自用,在《驕誌》中說“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這便是將君主的權力給予必要的約束,讓大臣們能夠自立地去處理日常事務。他把民的地位提高了。這是儒道的基本思想。這些主張不但同法家不同,而且自然地同接受了法家思想,而個人性格又專獨、好大喜功、猜忌心極重的秦始皇帝根本不同。這也是後來秦始皇帝要他交出相權迫他自殺的思想上的分歧的成因,但有一點,秦始皇帝還是接受了陰陽五行的思想。

從以上來看,無論是政治家還是學者,對後戰國的社會政治製度均提出過設想。他們提出的政治製度的概括的朦朧的設計,這便是中央——地方——基層的組織藍圖。中央當然是以君主為中心了。但是這種政治是君主專製呢,還是君主民主呢,或是君主無為呢?這是學者們的分歧。這便是由貴族政治到君主政治轉變的過程。在君主政治中核心人物的君主怎樣去治國,雖然儒墨道法各有說法,但最後還是法家與墨家取得了優勢,君主專製成了秦朝的治國的基本思想。這種思想形成了一種定勢,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雖然各朝的程度不同。

(二)君主政體的早期實踐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東方六國最後一國——齊國被秦滅亡,秦王政召集大臣商議國體政體大事。對這位年富力強功績顯赫的秦王政,大臣們的敬畏之態是在自然之中的。秦始皇帝接受了並適當地改變了丞相綰、禦史大夫?廷尉斯的“泰皇”的建議,改稱皇帝。為了二世三世承續下去而稱始皇帝。他還確定了君主專製的國體。他以終始五德之傳為依據,製訂了行政法規的一些基本原則:數以六為紀,尚黑之類。在政體建設中,他也遇到了十字路口的選擇。丞相王綰等的意見是“請立諸子”,實行古代的封建製。廷尉李斯則提出了“置諸侯不便”,“皆為郡縣”的主張。秦始皇帝從總結曆史的經驗出發,認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為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於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這便是由此而確定的秦之政體,即傳之兩千多年而被政治家所讚揚的郡縣製。

郡縣製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麵。它們同為君主獨裁政治服務的。在中央以三公九卿製度為契機,由皇帝來作最後的裁決,而且三公九卿的任免皆在皇帝。也就是說,第一,皇帝掌握著公卿的任免權,所以公卿也隻能以皇帝的馬首是瞻,為皇帝負責,為皇權的利益服務。第二,皇帝具有對國家決策的最終決定權,公卿們的主張最終是以皇帝的主張為終結的。在這種製度下,民的生存,便決定於皇帝的眷顧了。所以在古代的民,也就隻能盼望有一位好皇帝。

秦始皇帝所建立的中央政府機構,在班固的《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較係統的記錄。為了下麵論述方便,簡鈔於此。

相國、丞相,皆秦官,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大尉、秦官,掌武事。太尉,在秦昭王時名為國尉,白起在昭王十四年(前293)遷為國尉。《正義》曰:言太尉。秦始皇作為秦王時也曾以尉繚為國尉。《正義》曰:後漢太尉、大將軍之比。所以此當為國尉。

禦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

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

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

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

太仆,秦官,掌輿馬。

廷尉,秦官,掌刑辟。

典客,秦官,掌諸侯歸義蠻夷。

宗正,秦官,掌親屬。

治粟內史,秦官,掌穀貨。

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澤之稅,以給供養。

中尉,秦官,掌繳循京師。

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

詹事,秦官,掌皇後、太子家。

將行,秦官。應劭曰:皇後卿也。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

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

護軍都尉,秦官。

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待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宮令至郎中,亡員,多數十人。給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時,位次中常待。中黃門有給事門,位從將大夫。皆秦製。

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皆秦製,以賞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