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秦之宗教(1 / 3)

從嚴格的宗教信仰來說,中國在秦時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因為,它沒有真正的宗教領袖,沒有統一的信仰,沒有統一的教義,也沒有固定的有組織的團體民眾,即信徒。當時人們信仰的是超自然力的神以及與神相對的鬼。這種信仰同宗教信仰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這種超自然力的神可以福祐下界眾生。這種神,在中國古代人的文字中有天、帝、上帝、神等稱呼。這可以說是原始的信仰,也是宗教賴以產生的思想基礎、組織基礎。我們稱秦之宗教,不過是代言之而已。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精神產品,是人類文化史的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對一個曆史時期中的宗教或神學信仰進行研究,就能使我們更完整地、全方位地把握曆史的文化內涵,也包括學術思想。秦由對物的崇拜到多神崇拜,最後形成秦的神學思想體係。秦的君主政治的超強統治,使神學思想隻能在君主權力範圍內活動,宗教勢力便沒有活動的餘地,因此,在秦並沒有形成一神教的宗教。原始宗教從秦而後,流布於民間。

(一)秦之神仙信仰

《漢書·藝文誌》在方技略中列出神仙家。共十家,二百零五卷。“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術於其外者也。卿以?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心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這是說,神仙家之徒,目的是為了保性命而求之於社會之外的力量,但專門去幹,便荒誕不經了。人類的曆史傳說本身便是由神話而來。由神話的傳說而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萬物,這是原始的宗教。秦人也有這種曆程。

秦人的曆史傳說,本身便充滿了迷離虛幻,《史記·秦本紀》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女修吞了玄鳥的蛋,生大業,從此便算是秦人曆史的開始。秦人是黃帝的後代,這點從雍城考古發現的材料中,已經證明。但女修吞玄鳥的蛋而生子之說,隻能說是一種傳說或神話,也叫感生神話。現代的學者們把它作為圖騰或動物崇拜來解釋。是不是符合古人原意,已不可知。隻可作為一種說法。用馬克思的話來說,這是“對於人的獸性化的信仰”。因為,“動物教正是宗教最徹底的形態”。

這種迷離虛幻的獸性化的信仰,幾乎貫穿了秦人的發展史,一直到始皇帝創建的秦帝國的滅亡。

秦人之興,始於襄公,而對神人上帝的崇拜,也延至襄公。《史記·秦本紀》記錄如下:

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盇。

《索隱》曰:作西盇,祠白帝。盇,止也,帝神靈之所依止也。襄公以前,秦人被諸侯以夷狄遇之,沒有什麼地盤,想祭神也難。現在受周王之封,也成了諸侯,首先的便是祠上帝,可見心情之迫切。

文公十年,初為鄜盇,用三牢。《史記·封禪書》記載,秦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史敦以為神,故立盇。

(文公)十九年,得陳寶。

關於陳寶,有許多傳說。

《漢書·郊祀誌》記載: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來,若雄雉,其聲殷殷雲,野雞祖鳴,以一牢祠之,號曰陳寶。臣瓚雲:陳倉縣有寶夫人祠,歲與葉君神會,祭於此者也。《晉太康地誌》雲:秦文公時,陳倉人獵得獸,若彘,不知名,牽以獻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為盉,常在地中,食死人腦。即欲殺之,柏棰其背。盉亦語曰:二童子名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陳倉人乃逐二童子,化為雉,雌上陳倉北阪,為石,秦祠之。

以上是以蛇、以野雞為神而立祠崇拜。下麵是以牛立盇的。

(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徐廣曰: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正義》引《括地誌》雲,大梓樹在歧州陳倉縣南十裏倉山上。《錄異傳》雲: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牢祠鄜盇。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這是在雍建都後,開始立祠。以後,“秦宣公作密盇於渭南,祭青帝”。秦繆公立,“病臥五日不寤。寤,乃言夢見上帝,上帝命繆公平晉亂”。這裏,便產生了假上帝之言,以征諸侯,名正言順,也真是秦先人的一個不大的發明。秦靈公時,作吳陽上盇,祭黃帝,作下盇,祭炎帝。秦獻公時,櫟陽雨金,獻公自以為得金瑞,作畦盇,祀白帝。

總觀秦從襄公起作西盇,祠白帝,到獻公作畦盇,祠白帝,計作盇有西盇,鄜盇、伏祠、密盇、上盇、下盇、畦盇七盇,所盇之帝有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四帝。按方位看東、西、南、中缺北方,按顏色來看紅、黃、藍、白缺黑色。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了鄒衍的五行學說還沒有得到天下共識,未成為帝王的自覺行動。即使到了始皇帝時,也把這一點給忽略了。直到漢高祖二年,才認為,天有五帝,現在隻有四帝,這原因是等著我呢。於是,“乃立黑帝盇,命曰北盇”。看來,秦尚水德,方位尚北,色尚黑,行之亦未徹底。秦人立盇所祠,主要是對天神上帝及四方地神的自然崇拜,包括對山神水神的崇拜。秦惠文王時,曾命宗祝向巫鹹、大沈厥湫、亞駝三位神靈祈禱,祈求降禍於楚師的詛咒文字,這便是《詛楚文》,埋於不同的山川之中。文中控訴了楚王信盟、刑戮孕婦“欲盋伐我社稷,伐滅我百姓”,所以求神靈對秦人加以保護,“克劑楚師,且複略我邊城”。按郭沫若在《詛楚文考釋》中所考,大沈厥湫即湫淵,在甘肅平涼市朝那湫祠。巫鹹在今鳳翔縣秦祈年觀附近。

秦惠文以後,到了秦昭襄王,在華山出土了《秦?禱病玉版》。這裏“秦曾孫小子?於十月得病,久不能愈”。文中說:“周世既沒,典法鮮亡。惴惴小子,欲事天地、四極三光、山川、神示、五祀、先祖,而不得厥方。”並說他獻上了犧牲之類。“以餘小子?之病日複”,所以告天於太華山。

這時對自然神的崇拜,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意識,仍然處於不發達的宗教意識之中。它將被神化了的自然又當作神靈來崇拜。帝王祈使著神的福佑。在神麵前他們並不比老百姓清楚多少。他們也是有神論者,神在他們心口的地位比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還要高。因為他們需要神來保佑已得到的或渴望得到的權力、地位和財富、享受。他們膜拜在自己創造的神的腳下。

(二)秦人崇神的淵源

秦人早期的自然崇拜的源頭是曆史長河流淌中的一點。這是鬼神文化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其由來尚矣。司馬遷在《封禪書》中說:“自古受命帝王,曷嚐不封禪?”而且“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乃衰而息”。這裏說明了從有階級以來的統治者便舉行著祭天地的活動,以報天之功和地之功。盛世更隆重,說明當時的統治者雄心勃勃,對天地神?的欲求多;衰世而息,是由於統治者自顧不暇,不能自保,不期望更多的需求了,沒有信心了。

其實,對神,尤其是自然的崇拜,是在地球上產生了人這類有思想的高級動物以後便逐步形成的了。關於神的崇拜、對神的想象,構成了原始文化的基本特點和內容。不惟中國如此,世界各族大約也是這樣,而且越古越相似。說明了人類在幼年時,思維方法相通的地方是頗多的。中國古人認為,盤古創造了世界,女媧造出了人。而西方的《聖經》則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萬物。這在《舊約全書·創世記》第一章至第三章中有詳盡的敘述,文長不錄。這個觀念在猶太人、巴比倫人、蘇美爾人的古代都是這樣的。印度古人認為,靈魂造人。埃及古人認為世界是由奧西利斯創造的。其他關於太陽、月亮、星辰、祖先及古代英雄等,都作為神來崇拜,中國和世界各族也是相似的。多神崇拜在古代世界是一樣的。論述這些,已遠遠超出了本文的內容。我們還是回到中國來。中國遼西發現的紅山文化,其中已有壇、廟、塚的布局。祭壇、女神廟、積石塚布局主次分明,說明五千年前的人類對天神、女神、祖先的崇拜。我國的夏代情況不明。殷代,史學家說:“殷人尊神,率民以祀神”。殷代的帝或上帝,是至上神。他管理著人間的征伐、建築、狩獵、生產,也管理著自然的刮風下雨,打雷閃電,同時也保護著殷王。除上帝外,還崇拜方與社神,這是土地神。《詩經》中有“以我齊明,與我牲羊,以社以主。我田既成,農夫之慶”。第三類便是祖先崇拜。在這類崇拜中,不但有殷王已逝的祖先,如王亥、大甲、祖乙、祖辛等等,還有有威望的大臣,如卜辭中的有對伊尹、黃尹、伊陟、任遲、甘盤等的崇拜。這些已逝大臣,可能也就是他們生前崇拜的英雄。所以,英雄崇拜也是祖先崇拜的一個內容。而祖先崇拜也是英雄守拜。他們祖先是他心目中的英雄。這是可以互換的。

周代敬天,把天與上帝等同,對天神與對上帝的信仰及崇拜放在首位。把自己能得到殷的江山歸功於天,歸功於上帝。所謂“天休於寧王,興我小盌周”,“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認為王權之得失,在於天,或天命。因此,新興的周王朝,還注意小心為政,以免上帝不高興,失去江山:“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不過,驚告的是當權者向上帝謹慎,並不理會天下元元。同樣,對祖先崇拜,也是周人的崇拜對象。所以,宗廟便很重要。《周禮·春官·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神化了祖先,自然便神化了祖先的後代。殷周的統治者不可謂不聰明。第三類崇拜的對象便是四方神及山林川穀。《禮記·月令》:“中央土,其神後土”,後土被周人立為社稷神。所以《左傳》說,“後土為社稷,田正也。”或叫“土正”。在以農為本的社會中,社稷神顯得十分重要。對於山川,周人同樣感到神秘,認為“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所以孔子說:“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是以不犯日月,不違卜筮”。仍然是對自然神的崇拜。他們認為這些地方能降神。《崧高》便充分說明了這點:“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靈,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宜”。申是申伯,甫為甫侯。高山不但出靈怪,還出人才。其四便是對神鬼的崇拜。《爾雅》曰:鬼之為言歸也。《禮記·祭義》引孔子的話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而鬼神的作用很大。《中庸》說:“鬼神之好德也,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既然如此,則應給予崇敬。而這種崇敬,是為了使“百姓以畏,萬民以服”。這便帶有利用鬼神來統治人民的意思了。大率而言,統治者利用鬼神的觀念,既欺騙人民,也欺騙自己。愈古,欺騙自己的成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