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封建兼並戰爭和曹操統一北方(4)(3 / 3)

曹操大敗袁術,解除南麵的威脅之後,開始向東麵的徐州發展勢力。

這時徐州牧是陶謙。陶謙(字恭祖)是丹陽人,因參加鎮壓徐州黃巾軍有功,被東漢政府任為徐州刺史。董卓專權時,他沒參加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被董卓提升為徐州牧。董卓被殺後,陶謙同袁術、公孫瓚聯合,與曹操為敵。193年夏,曹操派人到琅玡(今山東臨沂市北)接父親曹嵩來兗州,在途中被陶謙部將張闓截擊,曹嵩被殺,一百多車財物被搶。這樣,曹操同陶謙的仇恨就更深了。

同年秋,曹操親率大軍,東征陶謙,連下徐州十多個城池,進抵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陶謙領兵前來會戰,被曹操打敗,退保郯縣(徐州治所,今山東郯城縣西南)。曹操攻郯不下,引兵向南攻陷取慮(今江蘇睢寧縣西南)、夏丘(今安徽泗縣)等地。這時,曹操軍隊的紀律還很差,曹操的複仇心理也很強,“所過多所殘戮”。陶謙急忙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派平原相劉備率數千人去支援。陶謙推劉備為豫州刺史,給他四千人,命他屯小沛(即沛縣,今江蘇沛縣東),抵抗曹軍。這時曹操“軍食亦盡”,便領兵退回兗州。

興平元年(194年)四月,曹操第二次東征陶謙,大軍進入徐州後,連下五城,一直掃蕩到琅玡、東海兩郡,“所過殘滅”。曹操前後“凡殺男女數十萬口”,曹操想拿下徐州治所郯縣。陶謙和劉備合軍在郯縣東郊堵擊,被曹軍打敗,陶謙準備逃向丹陽。正在這時,兗州境內發生了反對曹操的叛亂。曹操聞訊,急忙撤軍,趕回兗州。

這次叛亂是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發動的。張邈本來和曹操的關係很好,曾支持曹操在陳留起兵。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時,曹操實際上是張邈的部將。曹操代劉岱出任兗州牧以後,地位居於張邈之上,張邈內心便有些不服。雖然曹操對張邈表示充分信任,在第一次東征陶謙時曾對自己家屬說:“我如果戰死了,你們就去投靠孟卓。”但張邈害怕終有一天會為曹操所滅,“心不自安”。這時張邈手下的陳宮由於曹操將兗州名士邊讓殺了(因“譏議”曹操),也產生疑懼,便勸說張邈乘曹操領兵東征內部空虛的時機,迎接在河內的呂布來一起統治兗州。張邈同意了陳宮的計劃,派兵勸迎呂布到濮陽來,並推呂布為兗州牧。

張邈和陳宮在兗州統治已十多年,尤其是在陳留郡和東郡,有深厚的潛在勢力,因此他們一起來反對曹操,立刻“郡縣皆應”。隻有兗州治所鄄(音絹,juàn)城(今山東鄄城縣北)以及東郡的兩個屬縣範和東阿,還在曹操手中。同時,鄄城城內不少將吏也與張邈通謀,形勢對曹操來說的確是危險的。這時留守鄄城的荀彧,沉著冷靜,他一方麵派人將張邈叛變的消息通知曹操,一方麵派人把駐紮在東郡的大將夏侯惇調回鄄城。在夏侯惇率領本部人馬回到鄄城的當夜,就把在城內通敵的將吏數十人殺掉,安定了軍心。荀彧還派程昱到範和東阿,鼓勵當地官兵“拒城堅守”,等待曹操回軍。

呂布軍隊在鄄城、範、東阿等地的軍事行動還未取得多少進展,曹操的軍隊便趕回來了。

同年八月,曹操圍攻呂布占據的濮陽,在濮陽大姓田氏的幫助下,率軍攻入東門,但巷戰不利。他險些被呂布的騎兵抓住,冒著火焰從東門逃出,左手也被燒傷了。

濮陽一仗失利,曹操軍隊的士氣受到很大影響。曹操不顧傷痛,親自到各軍撫慰將士,表彰有功之人,並鼓勵他們做好攻城的準備,繼續向呂布進攻。

從五月到八月,雙方戰爭持續了一百多天。呂布的糧食用盡,退兵山陽(今山東金鄉縣西北)。曹操也因軍隊乏食,在九月回到鄄城。

曹操因兗州大部分地區喪失,戰場上不順利,加上災荒嚴重,糧食難於籌集,兵士因饑餓有些逃離軍隊,處境是相當困難的。就在這時,袁紹派來說客,表示願意同曹操繼續保持聯盟的關係,但要曹操把家屬作為人質,送往冀州鄴城。袁紹在曹操同呂布激戰的時候,不來支援曹操,這時表示友好,實際上就是想乘人之危,借機吞並曹操。在中國古代,帶兵官的家屬,常被當成抵押品,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質”或“質任”。在敵對勢力之間,強弱之間,上下之間以親屬作為抵押品,是常見的現象。有了活人抵押作保證,就可以強迫別人服從,否則就把人質殺掉。袁紹就是以強者的身份要曹操送人質的。曹操認為這樣做是“恥辱”,斷然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