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封建兼並戰爭和曹操統一北方(5)(2 / 3)

皇帝放出後,到哪裏去呢?多數將領主張向東,回到洛陽去。李傕、郭汜不願離開老巢,表示反對。結果雙方妥協,暫時住在附近縣城。八月,獻帝來到新豐(今陝西臨潼縣東北),郭汜想脅迫獻帝遷於郿,獻帝不願意,和公卿們躲到楊奉營中。楊奉擊敗郭汜,和董承等“護駕”東行。不久張濟、李傕、郭汜又聯合起來,追截獻帝,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市北)把楊奉打敗。楊奉表麵上同李傕等講和,暗中招來河東白波軍首領韓暹等助戰,又把李傕等打敗,繼續“護駕”東行。李傕等又整兵追擊,再次將楊奉等人打敗。楊奉等人慌忙北渡黃河,用牛車把獻帝遷到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河內太守張楊、河東太守王邑供奉獻帝糧食衣物,獻帝和百官們才算有個著落。196年七月,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送下,終於回到了故都洛陽。

獻帝雖然是個廢物,但畢竟是最高權力的象征。誰把皇帝搶到手,誰就有了政治上發號施令的主動權。所以不少人圍繞著他爭來搶去,大動幹戈。在他身邊的人,不願拋棄他,離他較遠的人,有些也想把他弄到手,還有人想依靠他,又怕受製於他。

早在獻帝逃往河東的時候,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就向袁紹獻計說:“應當趁我們在冀州開始站穩腳跟的時候,到西麵去迎接獻帝,把他遷到鄴城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叛逆,誰能抵擋得了呢!”但袁紹的另一個謀士郭圖卻反對說:“當今英雄並起,各據州郡,聚集徒眾,都想爭奪天下。正是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如果我們把獻帝迎到身邊,動一動就得向他請示。聽從他,則我們的權輕;違背他,又成為抗拒命令。這不是好辦法。”沮授又說:“現在迎接朝廷,符合道義,又合時宜,如果不早定下來,必然有人搶先。”《三國誌·魏誌·袁紹傳》裴注引《獻帝傳》。袁紹對沮授的主張根本聽不進去,拒不接受。

正像沮授估計的那樣,曹操搶先動手了。先前,曹操雖然沒有力量打到長安去,但盡量做到通使長安,取得獻帝對他做兗州牧的承認。現在獻帝東移,正是迎接他的好機會,曹操哪能放過呢?他的重要謀士荀彧說:

現在皇帝西徙東流,忠臣義士擔心帝室的命運,老百姓也都懷念舊都故主,如能在這時迎奉獻帝,正符合人們的願望,這是大順。用忠於帝室的至公行動來鎮服各據一方的雄傑,這是大略。用扶持大義來招引更多的英才來歸附,這是大德。應該當機立斷,及早行動。《三國誌·魏誌·荀彧傳》。

這正合曹操心意。他派曹洪領兵西迎獻帝。這時,在朝廷當權的人物中,以車騎將軍楊奉的兵馬較強,率軍守梁縣(今河南汝州市西)。董承、韓暹留在京師宿衛。他們之間雖然表麵上聯合一體,實際上勾心鬥角,矛盾重重。曹操決定先利用楊奉,通過早已和自己友好、這時在朝廷任議郎的董昭,給楊奉寫信表示願意與他合作輔佐王室,“有無相通,長短相濟”。這時楊奉勢孤力薄,見信大喜,對諸將說:“曹操在許縣,離我們很近,有兵有糧,應該依靠他。”於是,他和諸將一同上表,請獻帝拜曹操為建德將軍,又遷為鎮東將軍,襲父爵為費亭侯。

這時,韓暹“矜功專恣”,董承不滿,又無力對付他,也在暗中召曹操進京。曹操十分高興,親自率領軍隊趕到洛陽,朝見獻帝。韓暹自料敵不過曹操,逃出京城。獻帝任命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參與朝政。盡管如此,曹操要想鞏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真正能夠“奉天子以令不臣”,還要付出很大氣力。

有一次曹操問董昭:“現在我到了洛陽,你看今後應該怎樣做?”董昭回答說:“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現在又入朝天子,輔佐王室,這是五霸之功。但是這裏的將領們,各懷異心,未必服從。留在洛陽匡輔朝政,必有許多不便,最好的辦法是將天子遷到許縣去。然而朝廷幾次遷徙,現在剛還舊京,再移動恐怕會造成麻煩,願將軍權衡利弊,采取對策。”曹操認為遷都許縣確實是個好辦法,但最擔心的是掌握“精兵”、屯駐於梁縣的楊奉的阻撓。對此,董昭說:“楊奉勢孤少援,願意同將軍合作。將軍遷為鎮東將軍,襲費亭侯,是楊奉起的作用,應該及時選派使者厚厚答謝他,把他穩住。我們可以對他說:‘洛陽已殘破不堪,沒有糧食,想暫時把獻帝接到魯陽(今河南魯山縣)去。魯陽離許縣很近,糧食供應沒有困難。’楊奉為人勇而無謀,必定不會多疑。”《三國誌·魏誌·董昭傳》。曹操按董昭的意見辦了,楊奉果然信以為真。曹操便把獻帝轉移到了許縣,改年號為建安,以許(後改為許昌)為都城。獻帝任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大將軍權力最大。武平侯是縣侯,比亭侯升了兩級(中間為鄉侯)。於是,曹操總攬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