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並不是一種新的作戰方式,其在戰爭史和國際關係史上屢見不鮮。傳統戰爭側重於使用軍事手段去強迫敵方,心理戰不是從身體上消滅敵人,而是要使敵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改變敵人的意誌使其不會再反對自己的國家利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宣傳從附屬地位變成了一個主要的軍事工具,各國都采用宣傳來補充傳統的軍事手段,以減少傷亡,加速勝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人們廣泛使用“宣傳”一詞來指代心理戰,此時心理戰還隻是在戰時附屬於軍事力量。到了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美國才開始使用廣泛意義上的心理戰。
對於心理戰,不同曆史學家和戰略專家們給出了許多概念與解釋。但是要確切地定義心理戰並不容易。首先,因為心理戰有許多隱晦的指稱,如政治戰、心理戰略、心理行動、心理考慮、思想的戰爭、對心靈和思想的爭奪、思想戰、意識形態戰、神經戰、國際信息、海外信息以及國際交流等等,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一些美國官員甚至還用“冷戰”一詞來指代心理戰。其次,在1948年到1953年期間,在民眾開始逐漸接受心理戰的時候,美國政府對心理戰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而且許多心理戰方麵的專家也對此持有不同的解釋。
1948年,保羅·來伯格(Paul. M. A. Linebarger)在其著作《心理戰》(1954年再版)一書中,將心理戰定義為 “針對敵方使用的宣傳手段,以及其他軍事、經濟或者政治性手段以補充宣傳”,並且將軍事宣傳定義為“出於具體的戰略性的或者策略性的目標而有計劃地使用任何形式的交流以便影響敵對的、中立的或者友好團體的思想和情感”。此,心理戰被狹義地定義為宣傳活動或者類似宣傳的活動。
最早被美國海陸空三軍一致認同的心理戰定義是1948年軍方的一本字典中給出的定義:“為了特定的軍事目標以影響任何集團的士氣和行為而使用的任何非致命方式。”但是不到一年,軍方又提出了另外一個概念:“心理戰包括使用宣傳以及軍事手段和/或其他能夠補充這樣的宣傳的手段。”一年多以後,軍方出版的一本軍事詞典中又給出了一個稍許不同的概念:“心理戰是一個國家有計劃地在戰時或者緊急時期使用宣傳手段以便影響敵人、中立或者友好團體,以使其支持本國的政策和目標。”三年之後在這本詞典重新修訂後的版本中,對心理戰一詞的定義作了重要改動,刪去了“在戰時或緊急時期”這樣的字眼,將心理戰定義為“一個國家或者國家集團有計劃地使用宣傳或者相關的信息手段,針對敵對的、中立的或者友好團體,目的是影響其觀點、情感、態度以及行為,以便其支持該國家或國家集團的政策和目標。”至此,心理戰的內涵被擴大了,但是心理戰的手段還是局限於宣傳和相關的信息手段。
在此期間,民眾開始逐漸接受和平時期進行的心理戰這個概念,因此為了將心理戰與軍事行動分開,有專家將心理戰定義為“利用現代傳媒接觸大眾以便說服他們接受特定的信仰或思想”。從以上這些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心理戰的內涵在不斷擴大,其針對的對象在不斷增加,但是,進行心理戰的主要手段還是局限於利用大眾傳媒進行宣傳。不久心理戰就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內涵。在1952年的總統競選中,艾森豪威爾賦予了心理戰“爭奪心靈和思想的戰爭”的意義。他說:“我們必須使我們的外交政策適應統一的、連貫的冷戰戰略……在精神和決心上,我們應該將這場冷戰看做不用傷亡而獲得勝利的一個機會……”從此,心理戰便與冷戰緊密地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