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工廠”機器“革命”(2 / 3)

人與機器: 逆轉的算盤

每一個賣機器、買機器的人都會告訴記者: 人工太貴了。東莞一位企業主,通知晚上加班,竟然沒有一個人來。一怒之下,這位老板買了三台插件機。

是什麼,讓中國突然迎來這波機器換代潮?

幾乎無一例外,每一個賣機器、買機器的人都會告訴記者: 因為人工太貴了。

以熱銷的電腦橫織機為例,這種自2004年左右才開始國產化的機器最大的特點便是節省人工——此前,大朗的許多毛紡織作坊,采用的是手搖機和自動皮帶機,前者每台需要配備一個工人,後者每兩台需要一個人。而現在的電腦橫織機,一個工人可以同時看6—8台。

王永周給記者算了筆賬,目前紡織行業工人的工資一般在1500—1800元(熟練工更高),加上夥食住宿,每個工人每月至少要花費2000多元,每添加一台電腦橫織機,人工成本就可以縮減到原來的1/6—1/8。一台機子8—15萬,一兩年就可以回本。

而直接代替人工插件的插件機,性價比則更高。正可電子總經理甘寧做了個估算,在月產能相同的前提下,一套機器流水線需3名工人,而一條傳統的手插生產線則需14個熟手,按每人每月工資1500元計算,用機器一年可省下用工成本近20萬。

廣州特美聲音響廠總經理蔡利輝是被這個“算術結果”吸引的客戶之一。年後,他向正可買了5台插件機。原來的全手插,80%變為機插。他向記者證實,節省的成本與甘寧的估算相當。

這在幾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承接全球第三次製造業大轉移。中國的農民工們用一雙雙靈活的手將十幾個細小到肉眼幾乎看不清楚的零件快速安裝到一寸見方的線路板上,他們加班加點毫無怨言,每個月工資不過數百元。

相比之下,那時候的機器可用“昂貴”來形容。

以紡織行業為例,一台德國原裝進口的STOLL數控織機價格一般在25—40萬元之間,日本原裝進口的島精數控織機則要35—45萬元。按照八到十年的使用年限,每年還需2—3萬元的維修成本。如果按照每月350元的產值來算,大概需要五到七年收回成本。

對成本的精確計算,讓企業主們選擇了“人”。幾年前,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袁鋼明,在浙江寧波的一家日資企業山水音響廠看到用塑料布蓋住的嶄新的插件機。“這是一台很先進的設備,要幾百萬。但日本人最後選擇了雇中國年輕的女工來手工插件。”袁說。

但是自2004年之後,這一現象開始逆轉。

由那年開始,民工荒從珠三角、長三角一路蔓延,甚至作為大量勞力輸出源頭的中部大省,也出現了民工荒。

供需關係變化,讓中國工人的價格則日漸上漲,與十年前相比已經翻了將近三番。

與此同時,隨著國產技術的進步,機器的價格卻開始跌落。現在,一台國產電腦橫織機,價格一般在8—15萬元之間,不到進口機的1/4,且維修成本大大低於進口設備。如果按照每天200—250元的平均日產值來算,一般一到二年可以收回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