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確認識胎教
5個月的胎兒就有能力接受教育了,但這裏所說的教育,不同於出生後的教育,主要是對胎兒的六感功能的訓練,即皮膚的感覺、鼻子的嗅覺、耳的聽覺、眼睛的視覺、舌的味覺和軀體的運動感覺。胎教的目的,不是教胎兒唱歌、識字、算算術,而是通過各種適當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進胎兒各種感覺功能發育成熟,為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即感覺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人們對胎教的認識還存在許多誤區。有人根本不相信胎教,認為胎兒根本就不可能接受教育。這是因為,這些人還不了解胎兒的發育情況,不了解胎兒的能力。我們說5個月的胎兒就已經有能力接受教育了。主要是對胎兒六感功能的訓練,即皮膚的感覺;鼻子的嗅覺;耳的聽覺;眼的視覺;舌的味覺和軀體的運動覺。
這樣來理解胎教,你是不是認為胎兒有能力接受呢?還有一些人認為,經過胎教的孩子,也不一定個個都是神童。是的,似乎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我們提倡胎教,並不是因為胎教可以培養神童,而是因為胎教可以盡可能早地發掘個體的素質潛能,如果把胎教和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相信,今後人類的智能會更加優秀,會有更多的孩子,達到人們所謂神童的程度。也許有人會說,以前並沒有搞胎教,不也照樣有科學家和偉人嗎?科學不是也在不斷進步嗎?是的,但要知道,許多事實證明,科學家和偉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包含著沒有被當時人們所意識到的胎教與早教因素。如果人類能更早一些認識胎教的重要性,世界的科學水平會比現在更先進。
要探討胎教的效果,首先要搞清楚胎教的原理。胎兒在母腹四五個月後逐漸成形,大腦迅速發育,並且有了聽覺、觸覺、味覺、運動覺等感知覺能力。這時如果讓胎兒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能促進胎兒各種感知覺能力的發展,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我們平時所說的胎教就是要通過給胎兒適當的刺激來達到這一目的。所以,一般來說,接受過胎教的嬰兒比末接受過的嬰兒反應更靈活、發育也更迅速一些。
胎教的目的,不是教胎兒唱歌、說話、算算術、而是通過各種適當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進胎兒的各種感覺功能的發育成熟,為出生後的早期教育打下一個良好基礎。這樣來理解胎教,你是否認為胎兒有能力接受呢?
在生理方麵,要想生育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母親的身體素質是優生的前提條件,所以孕婦應盡量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有病即早治療,並使自己的身體能得到全方位的調養。還有一些人認為:經過胎教的孩子也不一定各個都是神童。是的,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我們提倡胎教,而是胎教可以盡可能早地發掘個體的素質潛能,讓每一個胎兒的先天遺傳素質獲得最優秀的發揮。
那麼,怎樣正確地認識胎教呢?首先,應該了解胎兒的正常生理發育和胎兒的能力。3個月的胎兒皮膚已經有壓覺和觸覺了;4個月的胎兒有冷覺;5個月的胎兒有溫熱覺;7個月的胎兒對痛覺已十分敏感。4個月的胎兒就有了聽覺,6個月時的聽力幾乎與成人相等。5個月的胎兒有味覺;7個月的胎兒有嗅覺;胎兒的視覺發育較晚,8個月的胎兒才能夠凝視光源。胎兒的能力是驚人的,從2個月起胎兒就可以在子宮裏運動了,胎兒有習慣也有情緒,更驚人的是胎兒還有記憶,他會對反複的信息刺激產生固定的條件反射,這就是胎兒的記憶。
胎兒的發育和能力為胎教提供了生理基礎。狹義的胎教,就是根據胎兒各感覺機能發育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積極主動地給予適當合理的刺激,使胎兒建立起條件反射,進而促進其大腦機能、軀體運動機能、感覺機能及神經係統機能的成熟,為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奠定基礎。
推薦的音樂、對話、拍打、撫摩等胎教方法都是有科學根據的。實驗證明:聲音可以傳入子宮;胎兒可以聽到聲音,並對不同聲音產生不同反應;觸動腹壁可以引起胎兒四肢和軀體的活動;經過胎教訓練後出生的孩子,生活和學習能力都較強。如果在出生後繼續進行早期教育,每一個孩子的素質潛能都會得到充分開發,我國的人口素質會有很大提高。這就是胎教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但如果說胎教能使孩子成為“神童”卻有些言過其實。因為“神童”(即智力超常兒童)是良好的先天遺傳和後天教育綜合影響的結果,而胎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胎兒大腦發育,但單憑胎教卻不能塑造“神童”。一般的胎教方法也較簡單,容易掌握,如給胎兒聽音樂、撫摸按摩、利用胎教器與胎兒“交流”等。所以,並沒有能使孩子成為超常兒童的神奇胎教方法。未來的爸爸媽媽們要重視對胎兒的胎教,但也一定要正確認識胎教的作用。
2.胎教思維方式
胎兒是沒有思維能力的,因此胎兒是什麼也學不會的,那麼胎教還有什麼意義呢?許多人以為胎教就是教育胎兒,或者說讓胎兒接受教育。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所謂胎教裨上是給胎兒創造一種更加良好的發育環境,使胎兒的神經係統發育的更加完善。
胎兒發育5個月以後才開始出現對外界“刺激”的神經反應。孕婦撫摸腹部,或在孕婦腹部放置小型收音機,播放優雅動聽的音樂,胎兒會出現心率加快,胎動次數增多等反應。這些接受優雅動聽音樂“刺激”的胎兒,其中樞神經係統發育比較快而完善。根據婦產科醫生的研究,接受過胎教的嬰兒,在出生後的前6個月內,比未接受過胎教的嬰兒發育的快一些,如果出生後繼續讓嬰兒聽悅耳的音樂,並接受母親的撫愛,其身體整體發育水平和反應智力的微笑,語言方麵明顯高於未接受過胎教的嬰兒。如果出生後停止胎教時的“刺激”內容,那麼胎教所產生的作用會逐漸消失。
婦產科醫生認為,胎教對胎兒發育是有好處的。孕婦應該在懷孕後期開始進行胎教,早期胎教沒有任何作用。一般從孕後6個月時,孕婦要經常撫摸腹部,與胎兒進行“交流”,在腹部播放悅耳動聽的音樂。待孕婦分娩後,讓嬰兒繼續聽胎兒期所聽過的音樂,一直持續到嬰兒6―8個月齡,這樣可以保持胎教的作用,使嬰兒全身發育更加完善,為嬰兒的將來獲得較高的智商和健壯的體魄打下基礎。
華文化可謂源遠流長,而胎教文化應是其中一枝奇葩,散發著它獨特的芬芳。文化具有傳承性和延續性,這些特征正是我們了解它的渠道。今人的某些做法有古人的印跡,而古人的行為中亦有遠古初民的孑遺。我們也正可以順藤摸瓜、追本溯源,更加透徹地理解某一文化現象。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可以通過胎教這一文化載體身上所蓄含的文化意蘊來觸摸一下古人的思想特點及其思維特征。
3.胎教的作用
凡是能透過身體的聲音,胎兒都可以感知到。這是因為人體的血液、體液等液體傳遞聲波的能力比空氣大得多。這些聲音信息不斷刺激胎兒的聽覺器官,並促進其發育,聽覺在人體的智力發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胎兒發育到五、六個月時,其大腦皮質結構已經形成,此時胎兒已經有了能夠接受外界刺激的物質基礎。由此可見,胎兒尤其是妊娠中後期的胎兒,其觸、視、聽、味覺等都發育到了相當的程度,能夠感受到一些外界活動。。。進行胎教,可以促進胎兒身心健康發展。
受過胎教的孩子有如下一些特點:
1.能較早與人交往。
嬰兒出生2~3天就會用小嘴張合與大人“對話”,20天左右就會逗笑,2個多月就能認識父母,3個多月就能聽懂自己的名字。
2.較早學會發音。
受過胎教的嬰兒2個月時會發幾個元音,4個月會發幾個輔音,5~6個月發出的聲音能表達一定的意思。
3.較早地理解語言。
受過胎教的嬰兒4個半月時能認出第一件東西,6~7個月時能辨認手、嘴、水果、奶瓶等。這樣的嬰兒能較早理解“不”的意思,早期學會服從“不”的孩子更懂事、更聽話。他還會較早學會用姿勢表示語言,會做“歡迎”、“再見”、“謝謝”等動作,也能較早理解別人的表情,所以,顯得特別聰明可愛。
4.較早學會說話。
經過胎教和早教的孩子9~10個月時,就會有目的地叫爸爸媽媽,如果出生後不繼續給以發音和認物訓練,胎教的影響在6~7個月時就會消失。受過胎教和早教的孩子在20個月左右便能背誦整首兒歌,並且也能背數。受過胎教的孩子入學後成績都比較優秀。
胎教可防止分娩時出現麻煩
一個曾為幾萬個嬰兒接過生的資深的產科醫生說,“嬰兒有自殺的跡象”。不可思議的是,在胎內死亡的嬰兒中,有的把臍帶一圈地纏到自己腳上拉緊,或是纏到自己脖子上。看到嬰兒以這種姿態死亡的情景,這位醫生的意思是,這隻能認為是按自己意誌而為之。
最近常發生孩子因受虐待而自殺事件,這些孩子都是感到孤立無擾而自殺的。胎內情況也一樣使胎兒處於孤立無擾狀態,會引起“胎內自殺”。
也許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不,分娩時刻到來時,是母親身體結構起作用。”其實,關於人體分娩的機製,不可思議的東西還多的很。反正,“陣痛”的原因還沒有搞清。
過去,在日本婦產科學會上,以“陣痛是以什麼機製開始的”為題進行過討論。“陣痛是因為壓迫了子宮附近的神經”,“荷爾蒙的關係”,眾說紛壇,但最終沒有得出結論。即使專家討論也得不出決定性結論,關於“分娩”的疑團甚多。但可以說,陣痛的根源是子宮收縮。如同擠軟管的一端把其中的東西擠出來一樣,子宮收縮是把嬰兒推到產道,這時產道緩緩充分擴張,嬰兒順利出生,這稱為“平安分娩”。反之,產道不充分擴張,子宮收縮想把嬰兒擠出來,這是“難產”。即,嬰兒有出生的意誌,子宮收縮,產道擴張這三個條件適時地出現時,嬰兒便不受苦平安出世。
“嬰兒是按自己意誌出生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一位進行胎教的母親說過,“我真的希望嬰兒指定出生日期”。
這位母親因為丈夫出差和自身的情況,有無論如何要避開的日子,因而希望腹中的嬰兒指定出生日期。在胎教教室,我把這事告訴接受胎教的其他母親,其中有幾位母親也說:“其實我也這樣想”。
有不少母親要求腹中的嬰兒具體指定日期,“某月某日之前,你絕對不要出世”,“某月某日出世”。事實是,嬰兒的出生與指定的日期幾乎完全一致。“這說不定是與胎兒進行思想交流,胎兒自己決定出生日期。”
如果真這樣,也許能說明腹中嬰兒的確“想出生”時,陣痛機製分泌某些荷爾蒙引起陣痛。這樣的話,通過胎教可以大大控製分娩時的麻煩。
普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漂亮、活潑。特別是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力超群,才能出眾,以便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人才的培養不是短時間內所能完成的,必須從胎兒做起。胎兒具有驚人的能力,為開發胎兒這一能力而施行的胎教,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關注。據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對幹餘名兒童的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人的智力獲得,50%在4歲以前,30%在4―8歲之間獲得,另20%在8歲以後完成。4歲以前完成的50%就包括胎教在內。嬰兒出生前形成的大腦舊皮質,是出生後形成的大腦新皮質的基礎,隻有在大腦舊皮質良好的基礎之上才能使大腦新皮質得到更好的發育,以達到超常的智商水平,發揮其非凡的才能。
現代科學的發展已證明,胎兒不僅具有視覺、聽覺、活動和記憶能力,而且能夠感受母親的情緒變化。在妊娠期間,采取適當的方法和手段,有規律地對胎兒的聽覺和觸覺實施良性刺激,通過神經係統傳遞到大腦,可促進胎兒大腦皮質得到良好的發育,不斷開發潛在能力。使一個優秀人才所具備的豐富想象力、深刻洞察力、良好記憶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等在胎兒期通過胎教得到潛在的培養。古今中外大量事實也表明,胎教對促進人類智商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為此,許多國家在胎教方麵都做了大量研究,並成立了胎兒大學或胎教指導中心,推廣普及胎教知識,以培養更多的早慧兒童。
4.中國古代胎教
胎養的重點不僅僅在於治療母病,更重要的還在於安胎和養胎上。安胎的方藥盡管多種多樣,選用的原則卻不外審因論治,擇善而從。原來,胎氣不安的原因有寒有熱,有虛有實,種種不一,正如《景嶽全書》所說那樣:“蓋胎氣不安,必有所因,有虛有實,或寒或熱,皆能為胎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張景嶽的這一說法,為後世安胎指出了“或虛或實”,“或寒或熱”,“去其所病”的原則。
“去其所病”之外,常用的養胎方有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歸脾湯等等,而安胎的方藥則有四物湯、芩術湯加減,以及阿膠、白術、黃芩、砂仁等等。但這些方藥在施用時,仍然不能忘了辨證施治的原則。為此,對於平時人們濫用黃芩、砂仁安胎的做法,《石室秘錄》不無告誡:“世不察其寒熱,擬黃芩、砂仁為安胎聖藥,亦謬矣。”
在養胎問題上,早在北齊的徐之才,就提出了“逐月養胎法”的設想。逐月養胎的理論基礎是胎兒在母體內的逐月發育情況。對於胎兒在母體內逐月發育的情況祖國醫學認為:“妊娠一月始胚,二月始膏,三月始胞,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發出,八月髒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諸神備,日滿即產矣。”有了這一理論,按照每月不同要求的逐月養胎做法,就有了依據。
比如,他提出的妊娠養胎臨月服丹參膏方,目的就是為寧“令滑易產”。後人受徐之才“令滑易產”的啟發,為了防止“胎胞肥厚”導致難產,又創製了瘦胎散、順胎飲等方藥。瘦胎散見載於《壽世保元》一書中,方由枳殼、香附、甘草組成,妊娠八、九月時服用,可以使胎兒不致太肥而易於生出。順胎飲是《竹林女科》開出的方子,方中藥物有當歸、白芍、白術、黃芩、蘇梗、大腹皮六味,作用是養血清熱,順理胎氣。瘦胎散、順胎飲外,《萬氏女科》還載有妊娠七個月後,應當經常服用“枳殼”、“大腹皮”開滯行氣,使胎兒臨產易生的經驗。除了飲食、藥物,日常生活起居對胎養的重要意義,也不容忽視。比如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風寒侵襲,節製性生活等。注意勞逸結合,《儒門事親》曾這樣提出:“兒在母腹中,其母作勞,氣血動用,形得充實……多易生產。”
但這種“作勞”,也要適度而止,不可過頭,這又要結合各人不同的具體情況了。比如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如果此後又有了孕,就得在懷孕開始之時作絕對的臥床休養,否則往往容易導致再次的自然流產。再如避免風寒侵襲,目的是為了防止母親傷風感冒。現代證實,懷孕期間母親如果不慎感染流感病毒,很有可能使胎兒染上某些先天性的疾病。在孕婦性生活問題上,《孕產集》是這樣認為的:“懷孕之後,首忌交合。蓋陰氣動而外泄,則分其養孕之力,而擾其固孕之權;且火動於內,營血不及神魂不密,形體勞乏,筋脈震驚,動而漏下,半產難產,生子多疾而夭,淫濁而鈍。”以上都牽涉到優生之道。說到優生之道,我們的祖先尤其重視在胎教上下功夫。晉代張華《博物誌》卷十說:“席不正不坐,聽誦詩書諷詠之音,不聽淫聲,不視邪色。以此產子,必賢明端正壽考。
所謂父母胎教之法。故古者婦人妊娠,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惡則惡矣。”李唐之初,大醫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二還記載《文王胎教》說:“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鍾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誡。居處簡靜,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欲,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慧,無疾。”
綜合《文王胎教》,問題從三個方麵展開:
一、“調心神,和情性”,這是一種精神情緒調攝法;
二、“居處簡靜”,“節嗜欲”,這是從生活起居著眼;
三、“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口誦詩書、古今箴誡”“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彈琴瑟”,這一環節的重點落在了教育和美學上麵。
綜括這三個方麵,目的隻是一個,就是“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慧”,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優生。《文王胎教》不知出於何人手筆,類似內容早在《諸病源候論》中已有所見,但孫思邈把它引進《千金要方》,可見作者對於這種“胎教”之法,可謂深信不疑。
5.胎教的形式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對胎教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蓬勃地發展起來了,胎教也成為各國父母優生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baby plus”胎教儀
據說這種胎教工具在使用後對胎兒有著神奇的作用,如胎兒出生後精神很放鬆,睡眠好;能較早分辨父母的聲音;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較其他嬰兒長,如此種種。
“baby plus”胎教儀由16種經科學設計的不同節奏的聲音組成,而這些音節模仿孕婦的心跳聲並隨著孕期的增加,節拍逐漸加快,胎兒可非常清晰地聽到這些有節奏感的聲音,同時,將聽到的來自“baby plus”的聲音與來自媽媽的聲音加以區別。由“baby plus”發出的聲音盡管對成年人來說是單調乏味的,但它的節拍隨著孕期不同而微妙的變化,卻對胎兒的大腦發育非常有利。
最初“baby plus”的搏動頻率為每秒1次(1赫茲),這與孕媽媽的心跳頻率和新生兒的腦波頻率(1~2赫茲)非常接近。這種搏動的聲音傳遞到胎兒耳中,會使胎兒聽到與媽媽體內動脈血液流經子宮時非常相似的聲音。
隨著模擬聲音節拍速度的加快(每周進行一次頻率調整)胎兒會將這種聲音與他所聽到的周圍背景“噪音”,比如:媽媽的呼吸心跳、胎盤血流、靜脈血流聲等進行對比,從而辨認出節拍的變化。模擬音節拍的加速,能促使胎兒不得不提高大腦抓取和處理這些聲音信號的速度,以便將其與其他背景“噪音”進行比較,這就自然激勵了胎兒腦神經網絡和大腦記憶庫的發育。
媽媽歌聲:寓說於唱
美國產前心理學會專家認為,孕期母親經常唱歌,對胎兒相當於一種“產前免疫”,可為其提供重要的記憶印象,不僅有助於胎兒體格生長,也有益於智力發育。
傳統的音樂胎教要求準媽媽在放鬆的狀態下,聆聽和感受多由古典音樂帶來的恬靜、安寧。這種胎教方式雖然讓準媽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愉悅的心情,並促進胎兒發育,但是胎寶寶隻能單純地感受音樂,得不到來自媽媽的信息,胎教效果有時並不理想。另外,音樂播放設備的質量、音響效果如果不好,還會嚴重影響胎兒的健康。
於是,俄羅斯的專家鼓勵和倡導其國家的準媽媽改變傳統音樂胎教形式,自己唱歌給寶寶聽。這樣可以把與胎兒交談同音樂胎教的長處結合起來,寓教於唱地與胎兒溝通,促使其發育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心理變化。
據悉,醫學和音樂專家針對孕婦的特點設計製作了準媽媽之歌。已有約1000首準媽媽之歌問世,歌曲韻律大多取材於一些俄羅斯著名詩人充滿童真的詩歌,歌詞中既有類似“世上隻有媽媽好”的內容,也包括了小朋友做遊戲的情節,以及天氣、四季和動植物知識。
這種胎教的效果超出預想,經“歌唱胎教”的寶寶在媽媽腹中始終發育健康。出生後,這些嬰兒開始轉頭、翻身、坐、立、行走、說話的時間均早於未受訓的寶寶,而且前者1歲以內的患病率明顯比後者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