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誌平(1169—1251),字太和,號清和真人。萊州(今山東萊州)人。丘處機高弟,金末主玉清觀,後隨丘處機遠赴西域,繼任全真掌教。有《葆光集》三卷,中下卷載詞一百六十九首。
臨江仙
袁夫人住沙漠十年([1]袁夫人:不詳。),後出家,回都([2]都:指元京大都。),作詞以贈之。
十載飽諳沙漠景,一朝複到都門。如今一想一傷魂。休看蘇武傳([3]蘇武傳:指《漢書·蘇武傳》,記載了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持節牧羊,十九年始歸漢的故事。),莫說漢昭君([4]漢昭君:即王昭君,本為漢元帝宮女,遠嫁呼韓邪單於。)。過去未來都撥置,真師幸遇長春([5]長春:指丘處機,道號長春子,封為長春真人。)。知君道念日添新。皇天寧負德,後土豈虧人。
現存金元時期全真道士們所作的道教詞絕大多數都作養形服氣、修真煉丹之語,或為口訣,或作點化,或津津於出家入道之清靜,或沉浸於成仙飛升之妙境。千篇一律,讀之自然令人生厭。當然,這些道士們並沒有完全脫離社會而隱遁避世,他們的有些詞在內容上,便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如尹誌平《鳳棲梧·述懷》詞下片雲:“報與知音聽我勸。劫運刀兵,個個都親見。”以一道士所聞所感之“金元兵爭,其殺戮擄掠之殘酷,亦可見時代之一斑”(饒宗頤《詞集考》)。此詞上片寫袁夫人之遭遇,在北方荒涼的沙漠之地長住十年,如今終於可以回到中原內地。往事之淒慘,令人不堪回首,更不能看《蘇武傳》,談王昭君之事,否則又將牽動那十年的痛楚回憶了。這又何嚐不是令人驚心動魄之辭。下片讚其入道,謂其拋卻煩惱,拜入長春門下,希望其“道念日添新”,必有所報,皇天後土終不會相負的。雖然下片墮入道流俗套,但聯係起來看,說明了之所以當時全真教能產生廣泛的影響,正是因為現實中的戰亂太過慘烈,此“袁夫人”入道的真正原因,恐怕也是因被擄沙漠的十年生涯而看破紅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