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說過“戰略的奧妙就在於集中兵力”,中外軍事家大多認為,集中兵力是戰爭中克敵製勝的普遍規律。戰爭是這樣,經營企業也如此。集中化是一條重要戰略,世界著名的企業戰略家邁克兒·波特把它視為三大競爭戰略之一。許多成功企業的經營經驗也告訴我們:企業經營戰略的奧妙就是要在企業經營的主要領域、主要產品、主要服務、主要管理、主要技術、主要設備等方麵,集中投入精力、人力、物力、財力,形成合力,確保主要戰略目標的實現。我們必須時刻謹記,主要的經營對象目標與主要的可支配資源的密切聯係。

一、富士康:全球最大的加工廠

郭台銘曾經說過:“一個企業的創業者,一定要具備不受外界幹擾的後勁。”回顧郭台銘創業之路,“一心隻做製造業”可以說是其後來輝煌的基礎。

創業之前,郭台銘有中國海事專科學校航運管理科畢業的背景,進入當時台灣前三強的船務公司複興航運,在當時有“台灣華爾街”之稱的館前路上班,擔任排期及押彙工作,每天穿襯衫打領帶,也就是“白領”一族。

但郭台銘沒有流連於這種風光的生活中,而是選擇了自己創業。按理說,有了在航運公司一年的經驗,郭台銘應該深知海外貿易一轉手就可以賺錢的奧妙,即使是去創業,也應該進入自己熟悉的外貿行業。但是,郭台銘看到的是貿易背後的東西:幾乎所有的貿易產品,不是工業品,就是農產品。生產才是根本,才能帶動服務業。因此,他決心去開工廠。即使是開公司,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也不一定非要進入製造業。這種誘惑就曾出現在郭台銘麵前。

創業初期,每月出貨的塑料成品加工值約一萬元,全年營業額12.5萬元,當時的15名員工就擠在租來的83平方米的廠房裏工作。當時原料價格大幅度上揚,景氣下降,經營困難,他的鴻海公司處於嚴重的不穩定之中。這時候,一個機會降臨了。正當郭台銘籌集資金建模具廠的時候,一個土地掮客找上門來,向他兜售一塊地。那是一塊在土城永福宮後麵的土地,1平方米才賣290元。那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台灣土地進入狂飆的年代。如果抓住這次機遇,郭台銘就有可能進入房地產業了。

當時製造業開始起飛,原料也很短缺,有的工廠老板幹脆拿錢買原料,囤積起來牟利。這時郭台銘開始猶豫,到底要把這第一筆錢拿去蓋模具廠,買土地,還是買原料來囤積?如果從賺錢快和多的角度去想,買土地和囤積原料,都好過蓋模具廠。頭腦冷靜,經營理念明確的郭台銘還是決定把自己積累的第一筆資金50萬元用來打造自己的塑料模具廠。

製造業是工業的根本,是基礎。但要在製造業裏紮根,必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富士康在前十年打拚得非常艱苦,如果沒有這種紮根精神,是堅持不下去的。

二、聯合利華:壯士斷臂式的集中

2006年聯合利華根據企業整體發展需要,決定將其在中國的零售營銷網絡轉包給尤尼森營銷谘詢(上海)有限公司。他們計劃首先在北京和石家莊進行如下試點:主要由第三方公司負責零售促銷計劃的實施、樣品陳列、現場銷售、訂單處理等,而自己將集中精力製定戰略計劃、管理主要客戶及分銷商。

將零售營銷網絡轉包,是營銷環節集中化。就是把自己不特別擅長的零售營銷轉包出去,從而專心製定戰略計劃、管理主要客戶及分銷商,迅速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向第三方轉包零售營銷網絡也是集中化戰略的又一重大創新。

在企業經營的其他方麵集中化戰略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一是企業集中化。把14個獨立的合資企業合並為4個由聯合利華控股的公司,使經營成本下降了20%,外籍管理人員減少了3/4;二是產品集中化。果斷退出非主營業務,專攻家庭及個人護理用品,食品及飲料和冰淇淋等三大優勢係列,取得了重大成功;三是品牌集中化。雖然擁有2000多個品牌,但在中國推廣不到20個,都是一線品牌;四是廠址集中化。通過調整、合並,減少了3個生產地址,節約了30%的運行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