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與成敗,細節似乎容易被人忽視。但恰恰相反,企業的失敗固然有戰略決策失誤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細節上做得不夠而釀成大錯。就決策做出的依據而言,決策失誤也是由於細節不到位所造成的。維亞康姆公司音樂電視頻道中國區總裁李亦非,一位被《財富》雜誌及CNN有線電視新聞網評選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商界女性”,曾經感歎一句名言:“魔鬼就在細節之中,天堂也在細節之中。”
認真,在《現代漢語辭典》中的解釋是:嚴肅對待,不馬虎。其中也包含著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意思。一個企業的組成需要若幹必要的元素和條件,無論加工企業、貿易企業,還是服務企業等,不管那一個企業都離不開“認真”二字。從管理到生產,或者市場營銷、提供服務每一個細節都不能忽略質量管理。
一、張瑞敏:76台冰箱被砸了
1985年,一位用戶向海爾反映:工廠生產的電冰箱有質量問題。於是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不合格的冰箱還有76台!當時研究處理辦法時,有人提出: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的員工。就在大家猶豫時,張瑞敏卻做出了有悖“常理”的決定:把76台冰箱當眾全部砸掉!
聽聞此言,許多老工人當場就流淚了……要知道,那時候別說“毀”東西,企業就連開工資都十分困難!況且,在那個物資還緊缺的年代,別說正品,就是次品也很難購買到!並且決定不合格產品銷毀,誰幹壞的,就由誰來砸。冰箱生產一共是156道工序,545個工位,涉及這麼多人,所以必須提高每個人的質量意識。
結果,就是一柄大錘,伴隨著陣陣巨響,真正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從此,在家電行業,海爾人砸毀76台不合格冰箱的故事就傳開了!至於那把著名的大錘,海爾人已把它擺在了展覽廳裏,讓每一個新員工參觀時都牢牢記住它。這個事件之後,推行了質量管理的很多製度、規定,冰箱質量從此有了轉機,為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99年9月28日,張瑞敏在上海《財富》論壇上說:“這把大錘對海爾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海爾的全麵質量管理,推廣的不是數理統計方法,而是提倡“優秀的產品是優秀的員工幹出來的”,從轉變員工的質量觀念入手,實現品牌經營。
二、吳仁寶:村辦企業造的是鋁板不是白菜蘿卜
1985年6月,華西軋鋁板廠正式上馬了。吳仁寶代表村黨支部下了軍令狀,提出年內竣工,下年初投產。
大半年後,鋁板真的軋出來了!
大家興奮不已。吳仁寶、吳協東、趙毛妹等村幹部都聞訊趕來了,圍著鋁板興奮地議論……
但是,這種激動人心的場麵很快就被一片沉悶替代了,第一批軋製出來的鋁板,經過嚴格測試,質量沒有達到標準。吳仁寶得知這個情況後,馬上召開了質量分析會。會上他說“有人給我講,咱們能軋出鋁板就行了,質量差點沒什麼大不了,照樣可以賣錢,這是一種膚淺的意識!現在商品經濟講的是質量第一,一點不能馬虎湊合。我們雖然是農民,但辦的是工廠,生產的不是白菜蘿卜!如果白菜蘿卜是空心,還能拿去喂豬,如果鋁板人家買回去不能用,就成了廢物,這個道理大家就應該懂得。”
分析會從下午一直開到吃晚飯,大家都覺得吳仁寶說得對。有一位幹部分析說:“這反映出了我們兩個問題:一是大家的質量意識沒有學到家,一是操作技術沒有學到家,看來大家要去補補課才行。”
“對,這個課要補”。吳仁寶說。
這次的挫折讓吳仁寶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學習上,準確度很重要,一旦脫離了這點,模仿得再像也照樣沒用。隻有準確地學習技術到了位,再融入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才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華西軋板廠的產品質量終於過關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市場的好壞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南京煉油廠是個“吃”鋁板的大戶,它有一套丁烷氣設備,外殼需用鋁板。該廠過去使用進口的日本鋁板,後來改用國產的,本來早已經同中外兩家軋鋁板廠建立了業務關係。華西村的鋁板也想進去。於是這天,吳協東帶著樣品走進了南京煉油廠辦公室,說:“我們帶著樣品從華西來到貴廠是誠心做生意的。我們這個產品雖然生產時間不長,但質量完全有把握,不信,你們可以當場比較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