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2 / 3)

陳慶發現自己尿血,以為得了絕症

20歲的陳慶,來自安徽安寧縣。他出生在一個幹部家庭,自幼平平安安,沒有吃什麼苦頭,父母希望他能經受一些艱苦生活的錘煉,送他當了兵。

他在國旗護衛隊裏經受住了強化訓練的考驗,吃再大的苦也沒吭一聲,終於通過了“站立”關,陳慶感到鬆了一口氣,但沒料到萬裏長征才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他們還要接受國旗護衛隊特殊要求的齊步走和正步走。

齊步走的具體要求是:聽到齊步的口令時,上體保持正直,挺胸抬頭,目光向前平視。收腹,身體前移,左腳在向正前方邁出75厘米處著地。右臂向前擺,自然裏合,肘部彎曲,弓臂向內稍向下,與腰帶扣同高,距離約25厘米。五指並攏自然彎曲,拇指壓於食指第二關節,拇指根與衣縫線對齊。左臂後擺時自然伸直,向後距衣縫線約30厘米。行進速度為每分鍾116至122步。除此之外,還有腿臂結合自然協調,兩腳內側走在一條直線上,行進時間精神振作,有勇往直前的精神等要求。

正步是一種禮節步伐,它的要求更為嚴格:聽到“正步――走”的口令時,左腳向正前方踢出,腳要繃直,腳尖下壓,腳掌與地麵平行,離地麵約25厘米,適當用力使左腳掌著地,身體前移,右腳也同此一樣,身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緊緊靠攏,拇指貼於食指第二關節。向前擺臂時,肘部彎曲,小臂略平,手心向內稍向下,手腕擺到第三、四衣扣之間,離身體約10厘米。向後擺臂時,擺到不能擺為止。行進速度每分鍾110-116步。行進時必須姿態端正,動作協調,步伐穩健。做到“二快一穩”,即:踢腳擺臂快,落地跟體快,腿臂到位穩。

一般來說,能進入國旗護衛隊的新兵,都是有一定單兵隊列動作基礎的戰士,但是,因為國旗護衛隊升降國旗時每天都用這兩種步伐,戰士到護衛隊後,必須經受大運動量的、枯燥的強化步伐訓練。

強化訓練時,陳慶遇到的最大問題便是踢正步時的一步二動。

訓練班長在場地上拉起一些高25厘米的繩子,然後給陳慶等新戰士們的腿上各綁了一隻2.5公斤重的沙袋。對著繩子的高度,戰士們開始訓練基本邁步和擺臂動作。

國旗護衛隊每天升降旗時,從金水橋到國旗杆基座必須踢正步,而這些步伐都是在數千雙群眾的眼睛注視之下的,必須保證萬無一失。而做到萬無一失的辦法就是使戰士們走標準步伐成為一種習慣,訓練的最終目標是每個人的動作都達到一致。

靜默不語的午門城樓是這些戰士苦練的見證。端門到午門中間那條長650米的中軸線是練習正步的好場所。每到晚上,戰士們都自發地給自己“加課”,因為誰也不服輸,誰也不想因為自己的動作不過硬而不能承擔護衛五星紅旗的光榮任務。在這個過程中,陳慶糾正了自己在齊步走和正步走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改變了在新兵連時一直存在的“八字腳”問題。

對於國旗護衛隊所需求的超標準正步,陳慶記住了一句話,即“踢腿如火箭,落地如炸彈”。隻有這樣,每次這支隊伍走出天安門城樓時,才真正能讓群眾感覺到國家的尊嚴,才能讓人從這支隊伍身上感受到不可阻擋的奮發力量。尤其是落地時,要求腳步全力拍在堅硬的地板上,“哢、哢”的腳步聲催人奮發。

但長期鍛煉正步必然導致血液激壓胯、襠部位。那段時間,由於人人都不甘示弱,你踢一個小時,我就要踢一個半小時,結果,他和不少新兵都出現了尿血現象。

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尿血時,嚇得要命,以為自己得了什麼絕症,一個人偷偷躲起來哭了好幾次。但他又不想告訴帶隊班長,怕領導知道了不讓繼續訓練。

回憶這段往事,陳慶說,當時自己覺得挺悲壯的,堅定了一個信念,無論如何也要如期通過強化訓練,力爭早日加入到護衛升降五星紅旗的方隊,去體驗那種神聖、光榮的一刻。隻要能達到這一目的,付出多大代價都願意。後來時間長了,才知道多數戰士都出現尿血現象,但誰都不讓別人知道。

要知道這些年輕人年齡還都在十八九歲,有些戰士入伍前幾乎還是淘氣又嬌氣的孩子,但到了國旗護衛隊之後,為了能早日成為一名國旗衛士,他們承受了一切傷痛。

長期踢正步的另一個直接後果是腳腕腫脹。陳慶的床在上鋪,正步訓練期間,在訓練場上繃著勁時渾然不覺,但回到營地一鬆懈下來,便覺得腳腕處隱隱作痛,雙腳綿弱無力,2米高的床愣是爬不上去。戰士們晚上休息時,需要相互攙扶才能上床。

單兵動作達到標準之後,更難的編隊合練在等著他們。護衛國旗方隊的36名官兵采用的是齊步與正步結合的方法,盡管單兵隊列動作都已達標,但要做到36個人整齊統一,難度相當大。

許多群眾看完升降旗後問,為什麼這些兵能走得那麼齊,就像一個人做的動作一樣。事實上,30多人的編隊步伐要達到這個地步,除了起早摸黑地千百次重複、糾正之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走功中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眼神訓練。國旗護衛隊對戰士的要求不僅是形體標準,而且要心理達標。所謂心理達標,就是要求每一位戰士真正在心中樹立起“國旗高於一切”的信念,要熱愛祖國,熱愛五星紅旗。在這方麵,一個重要的內容便是要求國旗衛士無論是在護衛方隊,還是在國旗哨上;無論是盛夏酷暑還是三九寒冬;無論是朗朗晴空還是雷雨交加都要保持堅毅、自信的目光。每一位戰士不僅要達到“有形”,而且要求達到“有神”。

為了練就三分鍾才眨一次眼的功夫,陳慶開始和戰士們睜大眼睛迎風而立。風吹閉眼是人的生理本能,所以剛開始時,陳慶在風中不要說不眨眼,連不閉眼都很難做到。

隊長陳傑對戰士們說:“當我們走出天安門城樓,就有無數雙眼睛注視著我們,我們的一舉一動都不再是個人的事。天安門廣場上有無數的照相機、攝像機對著我們,試想如果畫麵中的我們眼睛睜不開,畏雨畏風,怎能對得住我們國旗衛士的光榮稱號?”

聽了隊長的話後,陳慶和戰友們一道經常有意識地迎風練習踢正步,同時拚命咬牙不讓眼皮合上。

時間長了,眼睛被風吹得生疼,眼淚止不住地往外流。那一陣,新兵人人眼睛都是紅紅的,有的還掛著眼淚,戰士們開玩笑地說,不哭出一盆眼淚,就達不到要求。再往後,陳慶他們便完全可以做到三分鍾不眨眼了。甚至訓練結束時,雙眼皮都給凍僵了,想閉眼卻合不上,要用雙手揉按一會兒,才能恢複正常。

冰冷的鋼槍成了戰士身體的一部分

操槍功是國旗護衛隊戰士相對於其他武警戰士而言獨有的一種技能。

自古以來,旗的邊上都有手握武器的護衛者。據考證,世界最古老的國旗是13世紀丹麥的紅底白十字丹布羅旗,當時作為城邦獨立的標誌,而這麵旗便是由兩名腰佩長劍的武士所護衛的。中國古代,旗幟是諸侯、大夫的權力、封邑的象征,《說文解字》上說:“旗者,從羚從令眾也”。總之,旗幟下麵皆有武士。

1991年5月,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改革之時,武警領導便參考了有關資料後決定,護衛戰士要由佩手槍改為用長槍,要編排一整套持槍行禮的程序,增強升降旗儀式的威武、莊嚴程度。

現在國旗護衛隊選用的是3.8公斤重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除了帶隊擎旗手、護旗手外,後麵32名護衛隊員參加升降旗時都是右肩扛特製的“五六”式半自動禮賓槍。出發時統一提槍上肩,右手反扣過來,手指握住槍托底部。行到國旗杆基座南側後,32名戰士要在沒有任何口令的情況下同時立定、轉身、下槍。國歌奏響時,他們又同時行持槍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