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 / 3)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國家層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民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訴求。我們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實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它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也是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的應有狀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支撐。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標,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基本精神要素,也是從社會層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誌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誌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向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麵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是社會主義製度的首要價值,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如果不能真正為大眾所分享,那麼勢必威脅社會穩定。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實現公民自由平等的基本保障。一個處於轉型期、高速發展的社會是不可能沒有矛盾的,但所有的矛盾都應該並且能夠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解決,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是依法治國的根本要求。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對個人道德規範的高度概括,是從個人行為層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的基本價值標準。愛國是基於個人對祖國依賴關係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係的行為準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於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建立的基石,講信用、守承諾、公平競爭是公民最起碼的道德品質,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是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讓人感到溫暖和快樂的源泉,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它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係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個人素質一小步,民族素質一大步。”之所以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是因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基礎的主體是個人。一個社會,公權力所及的範圍是有限的,價值觀大量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深處,落腳在公民的日常行為規範中。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瑣碎小事,恰恰是在小事中每個人的言行舉止,折射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道德水準和價值追求。“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培育弘揚核心價值觀,需要每個人擇善而從、從善如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落地生根、融入社會生活,必須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從三個方麵著力:健全各行各業規章製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製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