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3 / 3)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必須做到自覺把紀檢監察工作作為國家治理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反腐敗體製機製創新和製度保障,不斷提高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監督執紀、懲治腐敗、保障發展的能力,逐步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製約和監督。要盯住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築牢籠子,完善政務公開製度,深化各領域改革,發揮法治對轉變政府職能的引導和規範作用,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

如何有效預防和懲治腐敗是世界各國政府麵臨的共同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的方針,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下大力氣懲治腐敗,不少高官紛紛落馬,展示了中央反腐的決心。

但是反對腐敗,懲治隻是環節之一,最重要的杜絕腐敗現象的發生,治腐敗於“未病”之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製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製、不能腐的防範機製、不易腐的保障機製。中共中央印發的《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2013—2017年工作規劃》明確提出,推進預防腐敗工作,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宗旨意識,使領導幹部不想腐;加強體製機製創新和製度建設,強化監督管理,嚴肅紀律,使領導幹部不能腐;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使領導幹部不敢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申,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製,堅決遏製和預防腐敗現象。“三不腐”就是要形成一個良性政治生態,建立一個廉潔清明的政治機製;這個機製,是科學理想的機製,是杜絕腐敗的利器。

第一,要讓領導幹部“不敢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紀委三次會議上強調,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幸。要讓領導幹部不敢腐,就是要加大執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製和社會氛圍。就是要嚴格政紀、強化責任追究,始終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有腐必反、有貪必懲。加大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和對腐敗行為的懲治力度,使行政權力的運行處於眾目睽睽之下,避免“暗箱操作”,一旦出現腐敗現象,有暢通、敏捷的檢舉、控告、罷免等製度來揭發和製止這種行為,不使腐敗分子“痛苦一陣子,幸福一輩子”,而是使腐敗分子“提心吊膽一陣子,痛苦折磨一輩子”。

第二,要讓領導幹部“不能腐”。現階段,一些領導幹部權力高度集中,有“一言堂”的土壤或一個人能夠發號施令的空間,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最終很可能導致部分官員徇私枉法。“籠子”太鬆、自由度太大,必然導致簽字隨意、用權自如,以至於為所欲為,這就給貪官留下了一條貪腐的通道。“不能腐”,就是要從源頭抓起,從完善機製入手,形成一整套“不能腐”的嚴格製度體係。要在製度設計上設定權力運行的程序,使權力之車,隻能行駛在限定的軌道之上。要用規章製度約束權力,什麼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字能簽、什麼字不能簽,都要有個章法,不能領導一張嘴、下屬跑斷腿,更不能大筆一揮、錢如流水。真正把“製度機製”硬起來,要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政府采購、國有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等公共資源交易等方麵的製度法規,進一步建立健全轉移支付管理製度,進一步完善現金、票據管理製度,進一步健全反洗錢機製等完善機製體係,強化監督規範權力運行,鑄牢約束權力的“鐵籠子”,形成不敢腐也不能腐的有效機製。

第三,要讓領導幹部“不想腐”。習近平總書記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經過這次活動,全黨改進作風有了一個良好開端,但取得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基礎還不穩固。作風有所好轉,‘四風’問題有所收斂,但樹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壓態勢下取得的,僅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覺尚未完全形成。”當前,少數領導幹部放鬆個人主觀世界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缺乏堅定的信仰,對黨的目標半信半疑,對黨的宗旨陽奉陰違……隻要具有“想腐敗”的思想動機,他就不可能固守當官的底線,不可能不倒在糖衣炮彈的麵前。“不想腐”就是要加強理論學習和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政績觀,自覺抵製腐朽思想的侵蝕。要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教育。加強黨紀國法、廉政法規和從政道德教育,強化示範教育,加強警示教育。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積極借鑒我國曆史上優秀廉政文化,把培育廉潔價值理念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法製教育之中,揚真抑假、揚善抑惡、揚美抑醜,培育良好的民風社風。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積極宣傳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和工作成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健全新聞發布製度,嚴肅宣傳紀律,加強對外宣傳工作。

“三不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它無疑是理想的政治生態,是老百姓的期盼。現在重要的任務,就是促成“三不腐”有效機製的實現。也就是說,紮緊製度籬笆不能腐,保持高壓不敢腐,配合教育不想腐,鑄就中國反腐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