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無役不與的漢陽造(2 / 2)

“漢陽造”使用M88圓頭彈,其彈徑為8.08毫米。突出在外的單排彈倉是“漢陽造”最明顯的外部特征,這一套源自曼利夏步槍的供彈係統也有著自身的缺陷。其最大問題是裝彈時必須使用彈夾,而裝彈後中途不能再零散裝填,隻能打完後重新裝填彈夾,遠不如毛瑟步槍的槍夾裝填簡便。彈倉突出部較大,就亞洲人體型來說肩扛並不方便,以至於當時許多中國士兵在站崗或行軍時都把“漢陽造”像扁擔一樣側扛在肩上。

“漢陽造”雖然有種種缺陷,但從總體來看,“漢陽造”在非自動步槍為主的時代還是相當“稱職”的,仍可謂一代名槍。

漢陽原廠生產的“漢陽造”總計約87萬支。從生產數量上來看,一度時期,“漢陽造”是中國步槍生產的主角。直到建國前,“漢陽造”一直是中國戰場的主角,而非人們認為的那樣以“中正式”為主。

因為產量巨大,因此從武昌起義到南昌起義,從抗日戰爭到抗美援朝,“漢陽造”都是中國革命史的見證者。

1911年10月10日,工程營後隊二排五棚(班)士兵程定國舉起“漢陽造”,打響了起義第一槍,以“漢陽造”武裝起來的新軍第八鎮(師)發動武昌起義,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

南昌起義骨幹包括由北伐勁旅葉挺獨立團擴編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和賀龍的第20軍等,主要裝備便是“漢陽造”和粵造元年式步槍。南昌城頭的槍聲,宣告了一支新型人民革命軍隊的誕生。

“漢陽造”的成功仿製,是我國近代兵工史上的一個裏程碑。由於生產時間長,民初中國所有的戰役此槍幾乎無役不參與,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內。該槍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的神話。

曆史已翻過一頁,今天的人們隻能在紀念館再見到幾經滄桑的“漢陽造”,但我們仍能從那斑駁的槍身上讀出近代造兵器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