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步槍來中國的時間很早,最早可以延伸到1900年的義和團時期。然後1904年在中國東北爆發的日俄戰爭中,都有大量的槍支遺失在戰場上,中國人撿到的水連珠不少。
1924年廣東的孫中山跟蘇俄代表越飛簽訂了《孫越協定》,蘇俄支持廣東政府,隨即海運來大量槍支彈藥,包括黃埔軍校的全部武器都是蘇聯運來的,水連珠步槍當然也是大宗。同時,在中國北方,蘇聯決定也大力援助馮的國民軍,隨後蘇聯軍火裝備的馮國民軍參加北伐,這些蘇械中,水連珠也是不少。
以前看小說《烈火金剛》,裏麵就有民兵使用水連珠的,那還是抗戰時期的冀中。國民黨的兵工廠一直都生產俄式7.62×54R子彈,以便供應數量龐大的俄式馬步槍和機槍的需要。不過這個時候,中國國內的水連珠恐怕都是1930年以前的型號,也就是六棱機匣的。如果抗戰中購買的5萬支步槍是新貨,那麼很可能是1930型。
蘇聯1945年8月對日本宣戰,150多萬蘇軍進入中國東北,雖然蘇軍完勝,但是戰場遺失輕武器也不少,中國民眾撿獲大量的蘇聯武器,除了步槍騎槍,還有轉盤衝鋒槍。
接下來,迎來了水連珠在中國最廣泛的使用——朝鮮戰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僅僅槍械裝備的種類就幾十種,製式化非常迫切。從1951年初,蘇聯輕武器到貨,到年中,共成建製換裝了35個師,步槍是莫辛-納甘。
除了進口蘇聯輕武器,這時候,國內兵工廠開始仿製蘇聯槍械,首先仿製莫辛-納甘步槍,實際上1953型(也就是蘇聯1944型莫辛納-甘馬槍仿製型)是1954年才開始裝備我軍。
朝鮮戰爭蘇聯提供了1930型狙擊步槍,中國和朝鮮用於陣地戰狙擊作戰,誌願軍最著名的狙擊手張桃芳所使用的是莫辛-納甘M1944卡賓槍(此槍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經過陣地戰初期不適應階段後,一向以靈活和機動作戰著稱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開始反擊。以精確的阻擊戰來對抗敵人強大的火力。此時張桃芳和他心愛的水連珠步槍走上了朝鮮戰爭的舞台。雖然沒有瞄準鏡,但水連珠步槍勻稱的膛線和精確的瞄準係統同樣能夠幫助中國狙擊手來完成自己的任務。張桃芳不斷刷新狙擊記錄,單兵共狙殺敵人214名,自己毫發無損、全身而退,幫助張桃芳創造奇跡的隻是一支普通的老式步槍,成為朝鮮戰場上的傳奇人物。這種槍不愧是狙擊步槍中的經典之作,曆經40多年戰爭洗禮,朝鮮戰爭後用於對越自衛反擊戰。從1950年到1955年,中國進口蘇聯槍械89萬多支,自己仿製了幾百萬支,所以戰後的1954年,實現了全部蘇械化。
現在百年老槍——水連珠除了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能看到外,在中國其他地方很少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