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作戰思想。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軍一直是一支機械化程度低、合成化水平不高、以人力彌補裝備不足的軍隊。步槍既能在中遠距離上瞄準射擊,又能在接近距離上“刺刀見紅”。既可大量裝備,又便於控製彈藥消耗。所以我軍長期以來對單發步槍情有獨鍾。
“56半”裝備部隊後不久即參加對印自衛反擊戰。當時印軍的輕武器水平仍停留在二戰時期,主要使用英式李·恩菲爾德單發栓動步槍和斯登衝鋒槍。在與“56半”對抗時,遠距離上李·恩菲爾德步槍射速太低,壓製不住“56半”的火力;而斯登槍手根本衝不到中國士兵近前。“56半”在400米內射擊精度良好,用老兵的話說:“標尺放在三上,一打一個準”。射擊時,士兵將10發的橋夾連續裝入,幾乎沒有火力停頓。在這場以輕武器為主的短暫戰爭中,印軍在火力上全麵落在下風,這也是其慘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實際上,當時印軍對56衝猛烈的火力和極強的突擊效果印象更深刻。我軍之所以對“56半”評價更高,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高原作戰環境下部隊補給極為困難,低射速、高精度的“56半”有效降低了後勤壓力。另外高原樹木稀疏,中遠距離的交戰較多,更有利於“56半”射擊。400米距離的良好精度性,凸顯“56半”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講,1962年特殊作戰環境下的成功經驗,使中國軍隊在步槍的選擇上更傾向於單發射擊,也為十幾年後的挫折埋下了伏筆。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56式半自動步槍的缺陷開始凸顯。在近戰、夜戰、遭遇戰居多的特殊條件下,56式半自動步槍遠距離射擊精度好的特點得不到發揮,扣一下打一發的半自動模式與10發的容彈量在越軍廣泛使用的AK47步槍麵前常常顯得力不從心。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國內最終設計定型了81式班用槍族,並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投入使用。
81式槍族定型並列裝部隊後,56式半自動步槍才完成其曆史使命,逐步退出我軍裝備序列。
在五六十年代,我國曾經大量提供56式半自動步槍給越南和阿爾巴尼亞等國,支援各國人民爭取獨立和反帝的鬥爭。
到了80年代後期,隨著中美關係的緩和,國內槍械廠家也將56式半自動步槍這一國產槍械經典打進了美國市場。“56半”在美國被稱為“北方SKS”,是中國出口步槍中名氣最大的一種。
時至今日,雖然95式、81式自動步槍已成為我軍步兵輕武器的主角,但56式半自動步槍這種60多年前設計的武器仍有一席用武之地,除部隊少量留用和在一些場合中充當執勤和儀仗用途外,更多的是裝備民兵,以及廣泛用於大、中學生的軍訓活動。
56半雖然已經退出陸軍主力部隊的裝備序列,但作為禮賓用槍仍在役。它是三軍儀仗隊閱兵方隊和武警國旗護衛隊標準用槍,其閃亮的槍刺、威武頎長的外形頻頻出現在外交場合,出鏡率在幾代國產軍用步槍中堪稱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