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二戰”結束,人類有了一個穩定的和平環境,給麵臨崩潰的世界經濟,帶來久旱逢春雨的生機。美、日、德、法、英、意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迅速崛起。在亞洲,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及新加坡、韓國被稱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四小龍”。在世界經濟洶湧澎湃高速發展的大潮中,鄧小平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偉大決策,批準設立深圳特區,堅持改革開放,使全國人民徹底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打”的不爭事實。從此,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波瀾壯闊的新局麵,每年以7%~8%的速度,步入快車道。
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隨著眾多新型建築材料和裝修材料的出現,人類居住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體健康。1953年,日本發生的“水俁(yǔ)病”曾震動世界。最後查明,原來是水俁灣沿岸的工廠,排出的工業廢水中含有無機汞,造成汙染而得名。無機汞在海水微生物作用下合成劇毒物質甲基汞,人和貓吃了受到汙染的魚.便得上“水俁病”。貓得病後變成可怕的瘋貓。人則是全身麻痹,口歪眼斜,類似“植物人”。這場悲劇死亡200多人,數千人害病。1968年,日本九州還因為多氯聯苯汙染了飲用水和食品,造成了米糠油食物中毒事件。在世界環境18大公害中,日本占了4件,美國4件,英國和比利時各1件。1997年,廣州、香港海域出現“赤潮\",使大批魚類死亡。調查表明,也是因為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磷和氧,排人大海後使海藻瘋長,“赤潮”封死了海麵,致使魚類死亡。赤潮產生的生物毒素,通過生物鏈的傳遞危害到人體健康。魚、蝦、蟹、貝類等吃了帶有生物毒素的藻類,人若接觸或是吃了這種有毒素的海產品,輕者皮膚、眼睛、呼吸道感到不適;重者會導致中毒死亡。
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我國(含港、澳、台),已有600多人因誤食貝類中毒,其中29人死亡。我國赤潮中毒大部分為PSP中毒,南海為CFP中毒。中國內地,20世紀70年代以後,甲醛、甲醇、氡和鉛等重金屬中毒事件屢有發生。
河北某市一化工廠生產甲醇(木精),附近居民老胡8歲的兒子以及其他兩個16歲、18歲的小青年,相繼失明。原因是工廠排泄的廢水汙染了水源造成的。北京某施工單位,在冬期牆體混凝土施工中,用尿素做防凍劑。業主裝修後進住,被氨氣薰得暈頭轉向。由於開發商不賠損失、不退房,業主無奈之下把開發商告上法庭,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最後驚動了市建委,規定今後不準再施用這種外加劑。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防治汙染、保護環境,刻不容緩,已到了不能不治理的階段,這是各國政府第一次共同研究環境問題的曆史盛會。大會建議將開幕日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並被當年舉行的27屆聯大確認。
早在1962年,美國女生物學家切爾·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一書裏,就提出有機農藥氯對農田及生物的危害問題。氯不但危害地球上動植物(生物),還對人類本身構成威脅。美國2000多萬人上街遊行、集會,支持切爾·卡森,並要求美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危害,保護生存環境。為此,美國民主黨參議員尼爾遜發起“6月5日世界環境日行動”。1972年10月,27屆聯大通過決議確定:貫徹“隻有一個地球\"活動。並於1973年1月成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口號是:“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警惕,全球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