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熱環境(1 / 2)

一、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標準

《健要》熱環境中要求“室內溫濕度”要達到表3.3.1的規定。

表3.3.1 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標準

表中“采暖、製冷係統的運行效率和效能比應符合相應區域的國家節能設計標準要求。空調室外機宜隱蔽、整齊安裝,避免其噪聲和氣流對環境的影響,並應有組織地排放冷凝水。”

二、對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標準的解讀

室內溫、濕度,WHO的規定是:溫度17℃~27℃;相對濕度40%~70%。其規定與我國《健要》的規定接近。

我國設計的采暖係統多以集中供熱為主。《健要》主張推行分戶計量和室溫控製,這是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體現。因為對於室內溫度,老年人喜歡高些。有些住戶外出旅遊或探親,室內溫度保持在12℃上下就足夠了。吃大鍋飯式的供暖方式,越來越受到冷落,甚至成為個別住戶拖欠采暖費的理由。空調室外機的安裝應與建築物配合,統一規劃,整齊美觀。

室內溫度在15℃~20℃時,有利於工作和學習,一般17℃最適宜。在15.5℃~16.5℃時,不管室內的濕度如何,人都感到舒適。當潮濕大於80%,幹燥小於10%時,人會煩悶、焦躁。濕度在50%~60%時,空調在18℃~23℃時,人感舒暢。

我國氣象部門對空氣的舒適度,預報分為7個等級:極冷、寒冷、偏涼、舒適、偏熱、悶熱和極熱。

國際上對熱感覺的標度,有的使用貝氏標度,有的則使用ASHRAE標度。但兩種標度都是采用7級分類法,如表3.3.2所示:

表3.3.2 貝氏和ASHRAE7級熱感覺標度

1.冷——-3度;2.涼快——-2度;3.稍涼——-1度;4.熱舒適——0度;5.稍暖——+l 度;6.暖——+2度;7.熱——+3度。

該PMV已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0)編入國際標準IS0—DIS7730中。它綜合反映了人的活動、衣著、環境空氣溫度、相對濕度、風速與輻射溫度等因素的關係及其綜合影響,比較有實用價值。

三、我國使用的舒適度氣象指數、紫外線氣象指數、晨練氣象指數和登山氣象指數 我國使用的舒適度指數也是分為7級:分別是:1.極冷;2.寒冷;3.偏涼;4.舒適;5.偏熱;6.悶熱;7.極熱。

我國紫外線氣象指數共分5級:1.最弱;2.弱;3.中等;4.強;5.很強。

我國晨練氣象指數共分5級:1.非常適宜晨練;2.適宜晨練;3.較適宜晨練;4.不太適宜晨練;5.不適宜晨練。

我國登山氣象指數共分5級:1.非常適宜登山;2.適宜登山;3.較適宜登山;4.不太適宜登山;5.不適宜登山。

對於長期生活在車間、寫字樓或試驗室內的“白領”或科研人員,雙休日最好是去戶外活動。如:郊遊、爬山、打高爾夫、遠足等等。因為這些人長年幾乎是生活在恒溫——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裏,下班後又趕著回家。如再不回歸自然,就會變成“溫室裏的鮮花”和“豆芽菜”,經不起風吹雨打,對健康會有負麵影響。到戶外去曬曬太陽、散散步,不但能調節人體內的陰陽平衡,還能起到天然補鈣的作用。

四、什麼是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熱汙染,遭遇外來熱汙染怎麼辦 所謂溫室,通常是指玻璃暖房或是塑料大棚。冬天在這種溫室裏養花、種菜,生機盎然,而外麵卻是天寒地凍。為什麼呢?因為玻璃和透明塑料,既能讓太陽光暢行無阻地進入室內,又能阻止室內的輻射熱跑到外麵去。人們常常把地球比做是一個大溫室,起到這種像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樣保溫作用的正是二氧化碳。其他甲烷、氯氟烴等氣體的作用,隻有1/8.地球上這種類似溫室一樣的效應,便被稱做是“溫室效應”。

伴隨世界工業化的突飛猛進,工廠大量的燃煤及發電、石油、天然氣等被廣泛地用於供暖、製冷,汽車等動力驅動係統,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導致地球變暖。這使地球陸地上的冰山和南北極的冰川不斷融化,海平麵逐漸上升,使地球上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台風、暴雨、海嘯、酷熱、旱澇等災害頻頻發生,對人類的生存和生活帶來巨大危害和損失。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不得不亡羊補牢,提出“警惕,全球變暖”的警告。並把這一口號作為當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控製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防止地球變暖的當務之急。然而,一個世界上最發達國家,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世界之最,卻不在國際控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上簽字,其霸道及狹隘民族主義的程度令世人睥睨……

熱島效應。它是指城市地區由於人口密集、工業集中、混凝土高樓林立等原因,造成城區擋風、渦風,而溫度高於周邊地區的一種現象。由於在溫度空間分布圖上,標出的這種城市溫度線呈封閉狀,溫度又高出周邊地區2℃~3℃,酷似地圖上的島嶼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