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周桓王:那一箭的風情(1 / 3)

東周自平王以降,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在西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的就是西周最鼎盛時期的情形。但俱往矣,這些都已成了明日黃花。發號施令沒人聽了,逢年過節也沒人來送禮。這如何不讓剛剛接班的周桓王愁腸百結呢?

周桓王叫姬林,是周平王的孫子。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了,在鄭國當人質的太子姬狐在奔喪途中因悲傷過度而死去,他的大兒子姬林就撿了一個漏子,提前做了天子。周桓王當時還很年輕,二十幾歲,正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年齡,很想有所作為。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周桓王第一把火就燒著了鄭莊公的胡子。

其實,周桓王拿鄭莊公開刀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為鄭莊公帶頭不去朝拜天子。東周初期,鄭國在諸侯國中勢力最大,他不去,別的諸侯國也跟著鄭國學。我們知道,鄭莊公在東周朝廷裏還有一份卿士的職位,於是乎周桓王就借口鄭莊公無故不上班,撤去了他的職位。其實這一份卿士的職位對於鄭莊公來說,完全是可有可無,但鄭莊公無端被人炒了魷魚,臉上甚是無光。

鄭莊公回到鄭國,把這事兒講給大家聽了。大夫高渠彌當即就火了:“欺負您不就等於欺負我們嗎?”說罷就要帶兵殺到東周朝廷。

潁考叔卻不同意。臣子攻打天子,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這時大夫祭足出了一個主意。攻打天子肯定不行,但就這樣啞巴吃黃連,也有損鄭國形象。他建議派兵到東周溫城,向他們借糧食。他們不借,那就不夠意思了;如果答應借,這邊就獅子大開口,讓他們借不了兜著走。當然,這一借就是趙小借燈台,一借永不還,總之,目的就是不讓周桓王過舒心日子。

鄭莊公采納了祭足的建議。祭足就親自帶兵去操作這事兒。他到了溫城,開口向溫城守將借糧。

可溫城守將不但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甚至連城門都不打開。

祭足也料到了這一著。當時正是夏天,麥子剛好成熟,他就給每個士兵發了一把鐮刀,讓他們自個兒到麥地裏收割。溫城守將在城牆上看得分明,卻又無可奈何。為什麼?打不過人家唄。

到了秋天,祭足又依葫蘆畫瓢,幫周國收割了一批稻穀。而且跟上次一樣,收割的糧食進了自己家的倉庫。

周桓王收到消息後勃然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當即就要發兵攻打鄭莊公。可周公黑肩站出來問了他一個問題:“大王,我們的軍力能夠打得過鄭軍嗎?”

周桓王老老實實地說:“打不過。”

黑肩說:“這就對了,我們的軍隊常年不打仗,根本就不是鄭軍的對手,現在跟他們打仗無異於以卵擊石。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我們的軍隊強大起來之後,再算總賬不是更好?”

周桓王想了一下,聽從了黑肩的話。此事就告一段落。

過了幾年,鄭莊公不知道哪根筋想通了,居然屁顛屁顛地跑到朝廷來朝拜周桓王。他跟大夫祭足一起,帶來了大批的禮物。這在周桓王看來,幾乎算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他心裏很納悶,不過還是親切地會見了鄭莊公一行。

這一天陽光燦爛,賓主雙方在友好和諧的氣氛中展開會談。

周桓王說,歡迎鄭莊公訪問首都。鄭莊公說,非常高興再次見到周天子,並有機會聽聽周天子對世界局勢的看法。鄭莊公說,他對第一次訪問首都的情景記憶猶新。他表示,非常高興看到周天子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