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在泓水吃了敗仗,大腿也受了箭傷,很是抑鬱寡歡。這時,宋國來了一位流亡公子,這就是本篇的主人公,晉國人重耳。
這個公子有點兒牛
宋襄公非常欣賞重耳,但他知道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像當年匡扶齊孝公那樣把重耳送回晉國去做國君。不過,宋襄公還是熱情地款待了重耳一行,當他們離開時,還贈送重耳二十輛馬車——這相當於現在的二十輛小轎車。對一位落難的公子能如此仁至義盡,由此可見宋襄公的確宅心仁厚。
宋襄公死前對太子說:“楚國是我們的仇人,你一定要報仇。我看重耳誌氣遠大,將來一定是霸主。”
宋襄公果然沒有看錯。
重耳離開宋國之後,去了鄭國。他在鄭國吃了閉門羹,不得不繼續他的流亡生活,南下來到楚國。
應該說,重耳是第一位訪問楚國的中原諸侯之子。雖然當時他隻不過是一個連家都沒有的落魄公子,但他好歹也是東周貴族,身上流淌著高貴的血液,所以楚成王依然感覺到“蓬蓽生輝”。另一方麵,通過與重耳的交談,楚成王覺得這個人心懷大誌,日後必定能在中原出人頭地。如果現在能夠拉攏他,對於楚國稱霸中原也會有好處。基於這兩點原因,楚成王不惜以招待諸侯的禮節招待重耳,給重耳吃香的喝辣的,不在話下。
一晚,楚成王宴請重耳,他席上多喝了兩杯酒,乘著酒意,半開玩笑地問重耳:“公子以後回到了晉國,要怎樣報答我呢?”
重耳回答說:“楚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大王又不差錢,我拿什麼報答大王好呢?”
楚成王說:“這樣說,你是不準備報答我了?”
重耳想了一下,說:“如果托大王的福,我回到了晉國,希望晉國與楚國人民世代友好,和睦共處。假如不幸兩國發生戰事,兩軍對陣的時候,我願意退避三舍。”
在春秋時,三十裏為一舍,這就意味著晉國軍隊要主動撤退九十裏。聯係到當時重耳還是一個沒有一兵一卒的落難公子,而楚成王已經是名震一時的成名人物,你就會知道,這話太狂妄了。
楚成王嗬嗬一笑,沒說什麼。倒是楚國大夫子玉覺察出重耳的雄心壯誌,第二天,他建議楚成王殺掉重耳,以免給楚國留下後患。
楚成王沒有接受子玉的建議,否則,春秋就會少一個霸主。當然,我們的故事也就少了一絲精彩。
重耳意氣風發地說出“退避三舍”這句話的那一年,他正好六十歲。算起來,自他逃出蒲城,到現在,已經在異鄉流亡了十八個年頭。這十八年的大部分時光,他一直在路上顛沛流離,從一個意氣風發的中年人,變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的糟老頭子。
是回國的信念支撐著他不至於在半路上倒下。他堅信,終有一天,他會帶著忠誠的隨從,回到自己的國家,重振國運。
父子成仇
重耳的流浪生活,開始於一個叫蒲城的地方。
公元前666年,重耳被父親晉獻公派到蒲城駐守,這一去就是十年。
晉獻公有六個老婆,他最寵愛的是從驪戎族掠來的驪姬。為什麼?長得漂亮唄。晉獻公這人挺有意思。他在納驪姬之前還向神仙姐姐卜了一卦,看此事是否吉利。這跟今天人們出門之前也要看看皇曆是一個道理。卜卦的結果是不吉利。晉獻公不服氣,又卜了一卦,終於如他所願,“吉”了。我想,如果這一卦也是不吉利的話,他多半要繼續麻煩神仙姐姐。神仙姐姐不勝其煩,隻好讓他“吉”了。晉獻公沒料到的是,他倒是“吉”了,可之後的晉國卻陷入了二十多年的“不吉利”。
驪姬不但人長得漂亮,而且很有心計。她不但要做國君的老婆,還想做國君的媽媽。因此,她想方設法,讓晉獻公廢掉了太子申生,改立她的兒子奚齊為繼承人。這還不夠,在驪姬看來,包括太子申生在內的幾個公子都是奚齊的潛在威脅,一定要把他們斬草除根才罷休。於是,她挑唆晉獻公殺掉申生,又派兵攻打重耳駐守的蒲城和三公子夷吾駐守的屈邑。
驪姬有這種想法不足為奇,可晉獻公居然對自己的親生骨肉下此毒手,就不可思議了。老虎雖然殘暴,尚且不食子,何況人乎?想當年晉獻公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戰績非凡,著名的“假道伐虢”就是他的傑作。唯一說得通的解釋就是:人老了,腦子就糊塗了。
收到父親派兵來攻打自己的消息後,重耳很傷心。他無心抵抗,逃出蒲城,奔到翟國——這是他母親的祖國,或許能給他提供庇護。而夷吾在抵抗一段時間後也逃到梁國。
就這樣流浪
翟國是赤狄的聚集地。少數民族一貫好客,翟君以貴賓之禮招待重耳一行,管吃管住還管婚姻——重耳雖然已經成年,有了兩個老婆,但都留在了晉國,逃難之中不免孤枕難眠。“君子有成人之美”,翟君就大大方方地把兩個搶來的異族美女送給了他們。妹妹季隗給了重耳,姐姐叔隗給了重耳的隨從趙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