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春秋第一相:趙盾(1 / 3)

春秋三百年,大大小小數百國家,其相國何止成百上千,但是毫無疑問,晉國相國趙盾是其中最有權勢的一位——沒有之一。在他之前的齊國相國管仲、晉國相國先軫、秦國相國百裏奚,在他之後的吳國相國伍子胥、越國相國範蠡等,都權傾一時,可與趙盾相比,還是遜色三分。

這裏姑且說一件趙盾的光榮史:公元前621年,他居然繞開大老板晉靈公,以大夫的身份召集齊、宋、衛、鄭、曹、許等盟國首腦舉行國際高峰會議,舉辦得還很成功。這在當時,可是史無前例的舉動——據我所知,在整個春秋時代,也沒有敢於模仿的後來者。

初入權力中心

趙盾是晉國人,出生地卻是翟國。

趙盾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輔助重耳幾十年的名臣趙衰。當年晉國發生“驪姬之亂”,趙衰、狐偃保護重耳奔走翟國,尋求庇護。翟國國君很大方,把搶來的一對異族姐妹花賞賜給重耳與趙衰。趙衰討到的老婆叫叔隗,是姐姐。未幾,叔隗給趙衰生了一個兒子,這就是趙盾——一個注定要在春秋曆史上揮動拳腳、大幹一場的人。

不過,趙盾的童年很不幸福。過了幾年,趙衰跟隨重耳繼續踏上艱險萬狀的流亡路程,把母子倆留在翟國。母子倆相依為命,過著孤獨、淒涼的日子。

史書上有關叔隗的記載非常少,但我們推想,她一定是一個淑惠大方、教子有方的母親。在她的教導下,少年趙盾養成了溫文爾雅、知書識禮的性格。當然,常年在荒涼之地生活,也培養了他強悍勁直、豁達大度的性格。這兩種性格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得趙盾在詭譎險惡的政治舞台上的表演遊刃有餘。

公元前636年,在趙衰正牌婦人趙姬的一再懇求下,叔隗母子才回到晉國。趙姬是一個心胸寬闊的女人,她看到趙盾論智慧、論能力均遠勝於自己的兒子,便做出了一個在別人看來很不合常理的決定:請求趙衰把趙盾扶正為嫡子,“而使三子下之”。

趙姬、叔隗、趙衰、趙盾——他們就是吉祥的一家。

公元前622年,趙衰死了。

趙衰是中軍元帥。按照當時大部分國家的慣例,最高軍事首長同時也是行政長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和總理。有資格繼承中軍元帥的有兩人,一個是狐偃的兒子狐射姑,另一個是趙衰的兒子趙盾。兩人為了爭奪帥位展開了明爭暗鬥。

狐偃和趙衰都是當年保護重耳流亡的重臣,關係相當好。如今他們的後代卻為了帥位反目成仇,令人扼腕。

晉襄公本來打算任命狐射姑為中軍主帥,趙盾為副帥,後來卻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了主意。這個人就是趙衰的老部下陽處父。他在結束對衛國的國事訪問後回到晉國,忙不迭地去見晉襄公,力推趙盾。他說:“中軍主帥要選取最優秀的人才,我看在晉國隻有趙盾能勝任。”

言下之意,狐射姑的能力要次於趙盾。

晉襄公權衡再三,最後采納了陽處父的建議,任命趙盾為中軍主帥,任命狐射姑為副帥。

趙盾上任後,就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政治才能,展開了雷厲風行的改革。他“製事典,正法罪”,製定規章製度,修訂法律條令,使執法官員賞罰量刑有明確的客觀標準可循。“辟獄刑,董逋逃”,平反冤假錯案,處理陳穀子爛芝麻的案子,督察追捕逃犯,穩定社會秩序。“由質要,治舊汙,本秩禮”,整頓市場秩序,運用契約賬簿作為憑據。“續常職,出滯淹”,進行人事製度改革,繼續晉國選賢任能的傳統,罷黜庸才和政績平平的官吏。

趙盾製訂的“事典”在全國頒布執行,深人人心。因此,在他獨攬朝政的十多年裏,就算“敗家子”晉靈公荒淫無度,不理朝政,晉國也平安無事,穩步發展。

新老板之爭

趙盾改革初見成效,老板晉襄公很滿意。不過,沒過多久晉襄公就死了。這一年,是公元前621年。

這時晉襄公的嫡子夷皋還很幼小,為了保證晉國政局穩定,大臣們都傾向於選一個年長的接班人,這樣,就隻能在晉襄公的兄弟裏選取。

選誰呢?趙盾與狐射姑又分別提出了不同的人選。趙盾推舉晉襄公弟弟公子雍,狐射姑推舉的是公子樂。

趙盾認為公子雍具有四大優勢:“第一,德才兼備、心地善良;第二,年紀比較大,可以勝任管理國家的重任;第三,深受晉文公的喜愛,這有利於得到老臣們的支持;第四,跟秦國的關係比較好,有利於發展與秦國的友好關係,穩住秦國是晉國的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