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老大難”翻身記(1 / 3)

透過閃閃電炬,從驚濤駭浪之中尋到一條破浪前進的途徑,這是多麼豪邁的生活啊!——“江津”號昂奮而深沉的鳴響著汽笛向前方航進。

——《長江三日》摘錄

一年前,隻要在開發區提及中外合資企業嘉泰陶瓷工業有限公司的景況,無不意味深長地歎息一聲:“這個企業,神人也難以挽救了。”

惋惜中的無奈,足以說明這個企業病入膏肓,難以療治。

按說,嘉泰陶瓷工業有限公司的設備在當今世界也算得上是一流,而生產的瓷磚等產品在中國這個偌大的市場也應該是搶手貨。960萬平方公裏的大地,從城市到農村,從南國到塞北,從西域到東疆,無處不在大興土木工程,大廈林立,廠房座座。但是,一個好端端的企業就是像“霜打的番薯葉——提不起精神”來。

嘉泰自1987年上半年投產,兩年間走馬燈一樣更換兩屆外方總經理,企業的經營管理始終沒有走上軌道。領導缺乏章法,決策層能量抵消,管理製度混亂,勞資矛盾尖銳,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所以,連年虧損,債台高築,債務竟然高達1000多萬元。企業效益差,員工薪金低,故而造成人心浮動,嚴重的惡性循環使企業每況日下。僅兩年時間,就有200多人跟嘉泰“拜拜”了。因此,嘉泰變成了開發區屈指可數的“老大難”單位,一說起嘉泰來大有“談虎色變”的心理嗬!

怎麼辦?

是聽憑這個企業繼續往深穀裏跌,還是采取挽救措施?

這個嚴峻的課題烈焰般炙烤著開發區領導同誌及該公司董事會決策者們的心。

這個企業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駐足非同一般。

那還是5年前,當時作為天津市市長的李瑞環在香港訪問。偶爾遇到了一個似曾相識的華人朋友。這個華人朋友名叫林如光,是印尼嘉豐集團的老板。林先生盛情地邀請李瑞環翌日吃早茶,李瑞環欣然頜首。

香港的早茶也是頗為豐盛的。

席間,李瑞環談起天津市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的勃勃雄心。林先生剛要端起一碗熱粥呷一口,一撩眼簾卻見李瑞環麵前那碗熱粥早已喝進肚裏,心中不禁由衷讚歎。過去他自以為喝熱粥是最快的,所以他一直認為凡是喝熱粥快的人大都是爽快性格,在事業上也是強人,有魄力,信得過。於是,他立即拍板投資1300多萬美元,與天津合資辦一個陶瓷企業,也就是現在駐足於開發區的嘉泰陶瓷工業有限公司。林如光先生在那個時代,率先投資天津開發區,足以稱得上是外國人、特別是華人向天津投資的先驅者,他對他的生命之根,充滿著一片赤子的眷戀和摯愛。

對於這樣一個具有不同凡響的合資企業,怎麼能讓她夭折呢?!

不能!

開發區的領導和企業的董事會的決策人物發自心底地大聲疾呼。

於是,經過認真細致地考察和充分協商,決定將嘉泰改為“以中方為主實施管理”,亦即總經理將易職為中方代理人。

那麼,這個中方總經理會是誰呢?

當董事會宣布嘉泰走馬上任的總經理是郭永剛時,許多人驚訝得刹那間嘴大眼小。

郭永剛何許人也?為什麼偏會選中他呢?

一個問號接著一個問號,說明人們對郭永剛缺乏了解。

從現任職務說,郭永剛為開發區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公用事業處處長。在這之前,他還當過開發區勞動人事局局長和人事處處長,而且做人事工作的時間相對講還比較長。這說明他並沒有從事過企業的經營管理,更沒有在陶瓷行業幹過,應該說他對企業經營管理以及陶瓷行業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如果從他的學識講,他既不是什麼著名理工大學畢業生,也沒有專修過企業管理專業,隻是忙裏偷閑地上了4年業餘大學,學的還是中文。要是從他的長相看,不到1米70的身高,顯得比較單薄,比較平常的五官也看不出精明和幹練,倒給人以憨厚和謹小慎微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