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15000美元以上,比較發達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在10000美元左右,中等發達國家在5000至10000美元之間。小平同誌要求珠江三角洲約用20年左右的時間趕上“四小龍”。今天,“四小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平均額約在8000至10000美元上下(新加坡13000美元,香港約10000美元,台灣9000多美元,南朝鮮6000多美元),爭奪亞洲第五小龍的泰國和馬來西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相當於2000美元。我們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400美元左右。天津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800美元,相當於20年前的“四小龍”水平。如果天津要在20年內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那麼我們就必須像珠江三角洲那樣,用20年的時間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四小龍”的水平。
目前,天津市909萬人口,國民生產總值約達61億美元。20年後,人口如果發展到1000萬,國民生產總值須達到80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方可達到8000美元。完成國民生產總值從61億到800億美元的飛躍,這就是全市人民在經濟上的奮鬥方向。廣東過去10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的速度超過了12%,如果今後20年保持這個勢頭,那麼他們達到人均約8000或10000美元的水平將是可能的。
這個題目一出來,整個天津就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統一的經濟奮鬥目標,萬眾一心去拚搏實現這個目標,就會出效率、出效益、出水平、出人才,就會務實,就會真正地趕上國際列車。天津市各個領域、各條戰線都要首先緊緊圍繞“61—800”這個目標開展工作,“同唱一台戲,共著一篇文”。離開了這個目標,將無從談論建成現代化的都市。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衡量現代化最重要的標誌。當然,它不是唯一的標誌,也不能取代其他標誌。但既然是“最重要的”,就必須用最大的精力去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攀登800億美元這個新的高峰。
要實現這個奮鬥目標,首先要實現經濟體製的現代化、經濟運行機製的現代化。不要在那裏毫無意義地去區分姓“資”還是姓“社”了,要把全人類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那些先進的、科學的東西盡快拿過來為我所用。必須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待改革開放,站在世界發展的潮流中推動改革開放,使天津的改革開放適應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運行法則,自覺地、毫不含糊地把天津市的發展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軌道中來。我們的確有許多方麵的優勢,但是如果不善於把自己的經濟發展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軌道中去,原來的優勢就會轉化為劣勢,甚至有可能變成前進中沉重的包袱。五、六十年代,我國與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本來是相差無幾的,現在他們卻遠遠地超過了我們。七十年代,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四小龍”,但是我們失去了機會,結果他們又上來了,以至於現在小平同誌提出,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珠江三角洲要用20年的時間去追趕“四小龍”。我們必須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差距,要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這樣,才能深刻理解小平同誌所說的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抓緊時機上新台階的真實含義。承認落後不是貶低社會主義,是為了更快追上去,發展社會主義。關起門來搞經濟,我們這一代人必將愧對曆史和子孫後代。
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群雄所著力爭奪的有4個製高點:
1.國內生產商品流通量在世界商品總流通量中所占的比重;
2.擁有硬通貨幣量和周轉量的多少;
3.高新技術的擁有量和使用量的多少;
4.高素質人才的擁有量和使用量的程度。
我們要進行經濟體製、經濟運行機製的改革,使之現代化,就要努力占據這4個製高點。誰在這些方麵具有較強的優勢,誰在經濟上就把握了自己的命運,在走向未來的道路上獲得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新加坡曾經是“一無所有”的國家,20年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隻有800美元,但是他們著力於上述4個方麵的努力,把經濟發展的軌道與世界經濟接口,現在已建設成為比較發達的國家。我們要借鑒這一成功的經驗,把天津市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新加坡”。
二、觀念之徹底革新——市場無國界,強者有邊疆
目前,改革開放正處於極其關鍵的時刻,是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觀念上的徹底革新。
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經濟實力、科技水平、人才素質、生產經營狀況的“試金石”。我們追求的經濟目標,具體到我們天津來說,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實現800億美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現8000美元,必須是通過市場來實現的。失掉了國內外市場,經濟必將衰退,也就沒有現代化可言。所謂觀念更新,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樹立奮勇拚搏的市場觀念。當代世界“市場無國界,強者有邊疆”的現實,無情地擺在我們的麵前。
市場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因而市場是沒有國界的。在世界激烈的商戰中,優勝劣汰,強者占領市場,所謂“強者有邊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市場和計劃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不能成為劃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界限的標誌。我們必須立足於市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去爭當強者。在某種意義上說,市場就是關係到民族存亡的驚心動魄的戰場。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開放的。辯證法就是研究關於事物普遍聯係和發展的科學。事物的發展既要有內部根據又需要外部聯係,孤零零的單個事物不可能發展,隻有在它同別事物的聯係中才能發展。開放,就是在相互聯係、相互作用中發展。最終決定能否占領市場的生產力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大係統,其諸因素如科學技術、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原則上隻有在全球開放中才能得到迅速發展。當代開放的經濟世界,大多數國家已統一在世界關貿總協定下協調運作。我們要加入關貿總協定,那麼我們的市場不可避免地要放開,而我們也就有機會去出擊國際市場。有些同誌常常以狹隘的所謂“保護民族工業論”為借口阻礙市場的開放。已經出現過一些令人遺憾的事例:為了“保護”我們的一些企業,往往擋住世界名牌廠家進入我市注冊,以為這樣就趕跑了競爭的對手,不料此地不歡迎,別地可生根,反過來我們倒吃了大虧。這種狹隘的、消極的、陳腐的“理論”,實質上是放跑項目、放走資金、丟掉市場。這種“保護”恰恰是損害了我們民族經濟的振興。真正的保護,不是用行政命令卡引進,而是通過發展和重建新型的民族工業,把世界上優秀的工業吸引過來,再造自己的經濟基石。我們要像新加坡那樣,全方位開放,引進技術、引進設備、引進資金,從“一無所有”或所有不多發展到真正的富有,把世界上先進的科學的東西彙集於自己身上,去占領國際市場,使中華民族雄踞於世界之林。我們保護的,決不能是落後的工業。為了發展富有無限生命力的國家經濟,落後的要改造,以適應世界潮流,實在不行的隻能淘汰。
經濟體製改革最現實的任務之一就是調整自己的經濟取向,把當代一切先進的經濟成果(硬件與軟件)都吸引過來,包括三資企業在內,建立符合世界經濟運行法則的經濟基石,為走向世界建立新的科學的經濟體係。也有一些人錯誤地對待三資企業,總認為三資企業姓“外”而不姓“中”。應該看到,三資企業紮根於中國土地,在中國注冊,有中國的營業執照和法人地位,向中國政府交納稅金,依法進行經營。從法律上說,三資企業就是中國的企業,它和國外企業已有質的區別,它應該姓“中”。天津應該創造最佳的投資環境,滿腔熱情地讓三資企業進到這裏來安家落戶,千方百計地促進三資企業的發展,並主動地調整我們自己,以求更好地“接口”。一些主管部門的同誌尤其要注意調整自己的觀念和步伐,使我們的運行機製適應國際經濟軌道的運行,創造“仿真的國際投資環境”,搭上二十世紀國際經濟發展最後一班列車。這是全民族生死攸關的問題,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當然,在大量吸引外資舉辦三資企業的時候,同時也要與開發自己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更要十分慎重地處理好原有企業的出路,或進行技術改造,或為三資企業配套服務,或轉產等等,確實有一個消化的過程,甚至是痛苦的消化過程。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擋住新興的國際企業進入天津。當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甚至越南,當國內沿海地區都以國際型的企業出現在我們麵前的時候,我們甘居落後必將處處挨打。這樣做,暫時也可能出現一些不穩定,但唯其如此,才會衝出困境,才會帶來經濟的騰飛和生活的提高,也才會帶來長期的穩定。我們防止和平演變須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如果失去發達的經濟這一強大的物質基礎時,和平演變將隨時會幹擾我們。
縱觀世界,現代化工業具有如下五個顯著特征,即:
1.借用國際資本,融通國際資金;
2.爭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貿易;
3.采用國際資源,進出國際物資;
4.引進國際技術,攬用國際人才;
5.追求國際利潤,獲取國際效益。
具體到企業來講,就要努力實現:參與國際競爭的正確決策、爭拓國際市場的實際能力、獲取國際利潤的實在本領、出口國際標準的暢銷商品、培養國際水平的精幹人才,樹立國際影響的良好聲望。
在這裏,貫穿始終的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問題,真正建立“市場無國界,強者有邊疆”的意識。我們要把自己置身於國際競爭的大舞台中去,從這樣的高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就會建立起負有責任的危機感和強烈的緊迫感。時不我待,機不再來。經濟如果上不去,中華民族落伍於時代,誰敢說紅旗永遠不落地?
三、萬方生氣彙津門,萬眾一心創建符合國際慣例的國際投資環境
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在緊迫而短暫的20年時間裏,我們要實現從61億美元到800億美元的大跨度的飛躍。如果我們不打算落後於廣東的話,那麼全市上下都要做一番深刻的思考,在行動上大大地往前走。
一個值得借鑒的事例是:過去10年來,廣東國民生產總值實現年均12%的增長速度——這是世界量級的高速度。探其究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在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國家政策的前提下革新觀念,大刀闊斧地放權搞活,大範圍地深層次地進行全方位的開放,大量引進外資,大興第三產業,開放並爭拓內外市場,把經濟運行機製與世界經濟運行緊密結合起來,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80年代的經濟新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