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時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其時南方的吳國出現了一位孫武。他是中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兵學大師,又是出類拔萃的軍事天才。他所著的13篇兵法,後人稱“孫子兵法”。
中國自炎黃二帝開始,發生最多的事情,自然是戰爭。社會內部的裂變與更生、民族之間的兼並與同化,每一次幾乎都以戰爭始,又以戰爭終。這樣,中華民族所積累的軍事作戰經驗,是任何一個民族所無法比擬的。
然而有趣的是,外國的軍事經驗大多草成於中世紀,到近代才最終形成。中國最著名的軍事實踐,也出現在漢唐之後。然而兩千多年以來,孫子兵法卻巍然高居軍事殿堂的頂峰,越經後人的實踐檢驗,就越是閃出動人的光彩。日前結束的海灣戰爭,是多國參與的、技術水準最高的現代戰爭,但交戰雙方都沒有忽視運用孫子兵法克敵致勝。
明代學者茅之儀說:“孫子之前的兵書精義,孫子兵法都包羅無遺;孫子之後的兵學家,在議論兵學時都不能超出孫子的範圍。”
自宋代以後,孫子兵法被官方奉為“武經”。在中國上升到“經”之地位的書,不過四五部。如此,“孫子兵法”在宋代就同儒學一樣,成為治國的文武兩翼,而孫武的“兵聖”地位,也至此確立。
孫子兵法不僅製訂了軍事原則,也陶鑄了中國軍人的武德。曆代中國將帥沒有不讀孫子兵法的。舉凡戰前準備、作戰布署、策略運用、敵情分析等無不顯現深刻浸潤在講武論兵者腦海中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問世後即廣泛流布。戰國時候的韓非子就說“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吳是吳起,另一位戰國時期的軍事家。苟子在議兵篇中也提到孫子作戰神出鬼沒。漢武帝見到大將軍霍去病不讀書,“嚐欲教之以孫吳兵法”。第一個為孫子兵法作注的是曹操,他平生最喜此書。在曹先生之後,曆代研究孫子兵法的人不下百家之多。最流行的有《武經七書》和《孫子十家注》。前者又存有另外六家的兵學著作。
孫子兵法傳到域外,最早的應是日本。大約在公元7世紀(奈良時代),此書在日本大受歡迎,因為彼國也是一個尚武的國度。其時注家蜂起,流派迭出,分北條派、山鹿派等等。這隻是對孫子兵法的注疏和解釋而言的。日本人尊孫子為“東方兵聖”,可見其地位之高。
在歐洲,18世紀的法國,首先有了孫子兵法的譯本,名日《中國軍事藝術》,拿破侖和威廉二世讀後都大為膺服。本世紀初,英譯本《孫子的戰爭藝術》問世。此後,歐美的軍事院校均把孫子兵法列入必讀名著的書目之中。美國將軍湯姆斯所編《戰爭之根基》中,將孫子兵法選為五部世界軍事學代表作之一。由此可見孫子兵法的廣泛影響。
孫子兵法固然是一部兵書,13篇全是研究行軍打仗的。但是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著作的一種,行伍之外的人讀讀未嚐沒有價值。還可以說,文化人從不瀏閱孫子兵法亦是一件憾事。
當然對我們來說,這隻是隨便翻翻。
2
所謂戰爭是一種不可避免(也無法避免)的軍事行為。對攻人者說是以攻為目的的手段,對被攻者說無論怎樣厭惡和回避戰爭也是一種被迫應付的行動。戰爭從打響那天起,就是以損失土地、資財特別是生命作為代價的。至於它對民族心理及家庭的影響,甚至要持續到戰爭結束後的許多年。
從處世讀孫子兵法,似乎有些不妥,好像是將人際關係中的雙方看作是戰爭中的敵對狀態了。其實這隻是觀察角度問題,戰爭也並非一味地殺戮,也有議和的課題。在軍事理論中,避免戰爭與減少損失是比攻城陷地更重要的。那麼以軍事理論來探討人際關係的進退分和,就不是什麼危言聳聽了。
假如我們把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的誤解、抵牾、爭執甚至怨恨都稱之為衝突,那麼按著兵法中的道理就可引申出兩大命題:解決衝突和避免衝突以及相關的一些原則。
3
避免衝突。
孫子兵法通篇都在研究打仗、行軍的方法,但孫武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避免征戰。“慎戰”的原則貫穿於他的整個軍事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