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印刷書籍問世(1 / 2)

正當眾人登高望遠,梁友偉匆匆的跑上山來,喘著粗氣,好半天才將話說連貫了,原來代興平和許立明他們都準備好了,等大家都到齊,就要開印了。

\t“走走走!終於要開始了,我都等不及要去見證這偉大的時刻了。”陳韻腳尖輕點,飛縱而起,如一隻翩躚的蝴蝶,在晨風中起舞,銀鈴般的笑聲響徹林梢,不一會便消失在山間。

\t葛林瑞後悔跟來爬山了,這等他再走回去估計成書都出來了。

\t當燕回軒等人趕回來,印刷已經排版完成,經過層層校驗,最後由丁慶元定版。

\t第一頁是根據陳韻提議,由丁慶元設計的插畫封麵,由雕刻師傅刻在模板上,一切準備就緒,所有人的眼睛都盯著那一塊小小的鐵板,這將是大周朝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t墨是上好的油煙墨,隨著小刷子的清掃,第一張印刷文本誕生了,讓陳韻沒想到的是,第一次印刷效果就出奇的好,整齊的字跡,清晰明了,這讓大家歡呼雀躍,更受鼓舞。

\t大家爭相傳看,最後由丁慶元對成品做最後一次校驗,便進行批量印刷,晾曬,隻兩個時辰就印出一百七十六份,很快這本詩集就可以在市場上出售發行了。

\t許立明看著自己的辛苦成果有了回報,對印刷迸發了極大的熱情,請求由他來主持印刷事務。

\t最後在陳韻的堅持下,和燕回軒簽署了一項分成協議,陳韻技術入股,燕回軒出人出錢,印刷坊和書局兩人各占一半。

\t活字印刷從陳韻隻有理論設想,到正式開印,經曆了五個月的時間,在不斷的摸索和完善,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形成了基本製作工序十六道,分別為開丁、理稿、檢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折譜、草訂、切譜、裝線、封麵、裝訂。

\t陳韻製定格物院大事記,將活字印刷列入格物院的發明記錄冊中,以傳後世。

\t沒想到燕回軒親自執筆,為格物院撰寫大事記,將整個過程以小故事的形式詳細記錄下來,聲文並茂,文采斐然,讓陳韻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燕回軒。

\t陳韻知道這種統一的字體,被文人認為是沒有收藏價值的,一般一本書,不隻是用來學習增長知識,還是用來臨摹練字的字帖。

\t但是市麵上對書籍的需求量大,印刷書籍的出現將大大降低抄寫的成本,能夠讓更多的人買到書,有書讀,這讓她想起在書局萌發的想法。

\t陳韻找到丁慶元,先向他宣揚了讓天下人都讀書知禮的偉大宏願,忽悠的丁慶元連連讚歎。

\t陳韻想要重新修訂《說文解字》,大周朝還沒有出現《切韻》這樣的韻書,就是利用漢字的反切法,也就是用漢字來注音,這種注音方法經常出現問題,她幹脆就在這工具書中引入標點符號的用法和字母韻音。

\t丁慶元已經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形容他的感受了,陳韻說的隨意,卻是振聾發聵,這陳家小姐每每給她驚喜,所提之事都是前無古人。

\t丁慶元站起身,重整衣冠,對陳韻行禮,口中稱道:“歸一代天下學子謝過小姐,小姐所思所想實是妙哉,歸一定全力以赴。”

\t標點符號和漢字韻音,自然發展起來很難,但是一旦說破非常簡單,陳韻將她了解的都整理出來給了丁慶元,如此丁慶元成了芳草園的住客。

\t葛林瑞更是三天兩頭跑來,恨不得住在芳草園,同丁慶元共同整理修訂,這件事不亞於著書立說,能夠流芳千古。

\t在奔波忙碌中,第一本《慶元詩集》問世了,裝訂精美,字跡清新整潔,陳韻都有點愛不釋手。

\t陳韻學現代書籍,將校驗、編撰、版本、日期、作者一一列在扉頁上,並讓丁慶元執筆為詩集作序。

\t十月二十這一天,陳韻在做了大量宣傳之後,推出了由丁慶元簽名售書活動,丁慶元的名人效應果然強大,一時間陳韻的書局麵前人頭湧動,異常火爆。

\t燕回軒和葛林瑞坐在街對麵的馬車裏,燕回軒表情淡淡,但是熟悉得人都能看出,侯爺現在心情很好,非常好。

\t葛林瑞已經不再驚歎了,他深深的為陳韻折服,不得不說,能得此女子,侯爺福緣深厚啊。

\t“侯爺,活字印刷的問世,在未來意義深遠,可也觸動了各個門閥世家的利益,還是小心為上。”

\t葛林瑞絕不是聳人聽聞,在大周朝學問永遠被豪門大族把持,雖然經過大周朝百年修養,辦官學,鼓勵民辦私學,讓有學問的人擁有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但是收效甚微,天下士子也隻是人口的千分之二三。